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九章 遲到(三)(1/3)

作者:張維卿字數:11506更新時間:2019-06-30 12:31:41

    東莞縣城乃是洪武年間進行過大規模擴建的,將舊城池西南方向的缽盂山和道家山囊括入城中,是故,如今呈現在陳凱眼前的這座東莞縣城是一座不規則的多邊形。

    城池門開四座,北曰鎮海、南曰崇德、東曰和陽、西曰迎恩。從名字上看去,便與香山縣有了很大的不同——香山縣,素來官員到任皆是從南門進入的;而這東莞縣,卻素來是從西門。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省會廣州便在東莞之西。

    陳凱親率的大軍自新安向北推進,很快抵近到了東莞縣城之下。雙方兵力差距不,但也並非有多麽巨大,所以陳凱幹脆也不徹底圍困城池,隻是在縣城西南方向紮營,大軍抵近城下,清理城南的梅花樁,並且在城外明目張膽的挖掘地道。

    為了挖掘地道,明軍在左近還修建了兩座包圍地道的營盤,呈掎角之勢。陳凱用兵穩健,倒也讓城內的清軍得不到什麽可趁之機,但是城外工事、地道大肆修建,再加上城南本就是有缽盂山和道家山一西一東拱衛著地道指向的南城牆,挖掘進度緩慢非常是其一。縣城之內,新城區與舊城區之間還有一條水道將城池一分為二,即便是進入到了巷戰階段,也絕不會似新會縣城那般輕易得手。

    守軍是收到了尚可喜的嚴令的,死守城池。城池尚未圍死,再加上明軍的兵力優勢也遠不足以讓他們感到絕望,此間在嚴令之下,守軍的士氣還算不錯,守禦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隻等著尚可喜口中的援軍抵達。

    十月底,陳凱從新會出發,連下香山、新安二縣,但是在東莞卻被迫停住了高歌猛進的腳步。與此同時,陳凱的大軍離開,對李定國所部造成的影響也算不得巨大,在李定國的調遣之下,大軍先鋒渡過了倉步水,輕而易舉的奪取了高明縣城。

    這是早有預料的,畢竟清軍水師幾乎已經可以忽略不計的今,位於西江以南的高明縣哪怕是有著倉步水作為屏障,可沒有足夠的船隻,也不過是孤懸在外罷了。沒有必要為此消耗有限的兵員,尤其是沒有必要讓藩兵蒙受更多的損失。

    高明即下,李定國的一支偏師從新會縣城出發,北上直取順德。而他的本部兵馬則越過西江,謀求對三水的奪取。

    人江南水網縱橫,實際上珠江三角洲作為衝積平原,整片區域亦是由一條又一條水道切割成了一塊兒一快兒的。這樣的地形之下,缺乏水師的一方就會出現機動能力大幅度下降的問題。

    順德與廣州府城之間已不足百裏,除了一條條水道以外,也沒有太多可以作為阻隔的地理屏蔽。但也正是由於清軍水師的問題,使得順德依舊難以得到廣州的有效支持,但是一如新會和東莞似的,順德的清軍也接到了死守的命令,等待那不知道尚在何處的八旗援軍。

    順德的進攻,李定國決定兩廣總督連城璧和虎賁將軍王興統領水路兵馬負責攻取,而他的本部兵馬則北上三水,奪取這一更加重要的所在。

    三水縣城位於河口一處,同時作為連通肇慶府城和廣州府城之間的必經之路。兩廣總督李率泰當然明白三水對於清軍的重要性,當即便帶著督標親赴三水縣城協防。

    四年前,清軍圍攻廣州,三水這裏便有一位明廷的督師大學士坐鎮。現如今,明軍展開反攻,倒是清軍這邊也來了個兩廣總督的高官協防,正好是與當年倒了過來。唯獨不同的是,清軍進攻三水,是走陸路進逼;而明軍這邊,則是需要通過水路方可以抵近城下。

    西江水道之上,一支明軍艦隊緩緩的溯流而上。座艦的大旗之上,一個大大的陳字迎風招展,竭盡全力的向兩岸的山色田野、士紳百姓們告知著主帥的身份。

    座艦船頭,白發的老將軍眺望著一路的山形水勢,所感,更多的還是似曾相識的熟悉,以及或是由於時日久了,記得不甚清楚了,或是因為物是人非而產生的些許陌生。但是,水文地理,早已了然於胸,多年來不敢或忘,為的就是今的反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