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七章 揭盅(上)(1/3)

作者:張維卿字數:11064更新時間:2019-06-30 12:31:57

    商討了大致的方向,也沒有時間停下來休息一下,陳凱和鄭成功二人便分別登船,告辭而去。

    時不我待,正可以用來形容當前的狀態。看著鄭成功登船離去,陳凱也踏上了棧橋,駐足北望,就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順帶著自嘲了一番,便下令拔錨起航,返回廣州。

    海上行舟,歸途漫漫,這支艦隊漸漸的脫離了獵嶼的視線所及,飄揚遠去。距離回到政治鬥爭的第一線,起碼還要十來的時間。而此時,遠在目的地的廣州那裏,郭之奇和連城璧二人也並不在廣州城內。

    新的一批廣州百姓乘船回返,入了城,他們卻並沒有急於回到那些年曾經居住過的坊巷,而是在帶隊官吏和城內守軍的帶領下分成了數隊登上城牆。

    他們,皆是廣州四衛的軍戶。當年陳凱救援,受到老將軍馮耀的感召,四衛受命於陳凱為百姓撤離拖延時間,最終全軍覆沒於城中。這些四衛的軍戶家屬,在陳凱將他們護送到潮州後,他們便在潮州和中左所安頓了下來,一連四載,總算是有了一個能夠回返家鄉的機會,於是在下船後,便由官吏帶領著前往他們的父兄子侄們殉國的所在進行拜祭。而這,也是陳凱在離開前就已經與李定國商定好的,自有守城的明軍進行必要的配合。

    毗鄰碼頭的南城牆上,廣州右衛作為守軍的最後一道屏障曾經誓死守衛過那裏,城牆淪陷的前一刻,右衛世襲達官指揮使馬承祖的怒吼聲猶在耳。而現在,陳凱也真的履行了他當年的承諾。

    “回來了,托陳老大人的福,回來了。”

    廣州四衛多是從明初起就世鎮於此的,就算是那些達官指揮使也多是在此生息百年。衛所,在明朝中後期確是不大為人所瞧得起,甚至到了南明時也有成批成批的衛所直接倒向滿清,為滿清出丁納糧,儼然是一副地主做派,全然遺忘了他們作為地方軍隊的責任和義務。

    但是,世上的事情從來不能以偏概全,就像是遍地的貪汙腐敗中也總會冒出幾個如海瑞那般的清官廉吏,廣州四衛在曆史上就是以著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在廣州與清軍做了做了最後的抵抗,而在陳凱的布勒之下,他們的犧牲也有了更大的價值和回報。

    具體哪個衛所軍官和士卒陣亡在何處,其實他們也並不太清楚,於是,守軍幹脆安排了他們在一處祭奠,上了香、燒了些紙錢,一如他們在潮州、在中左所時的那般。廣州右衛的軍戶家屬們在此處,左衛則在更北麵分隔新舊城區的那麵城牆上。至於前衛和後衛,則分別置於城西和城東,一如他們這般,無非就是有的尚且還沒到了地方罷了。

    良久之後,紙錢燒盡,淚水大多也止住了,在帶隊官吏的帶領下,他們又下了城去,奔著正南門那裏步行而走。

    走在新城區的大街上,兩側的商鋪多已經開張了,碼頭上不斷運進運出,也使得這些城南的鋪子顯得份外的紅火,起碼隻看那些掌櫃的、賬房先生以及工們忙忙碌碌,不得絲毫停歇的身影,便可見得一些端倪。

    當年的營救,廣州新城區是最先開始組織撤離的,這裏比舊城區的人員損失要上很多。經過了這段時間的重歸故土運動,成批成批的百姓從潮州、從中左所、從上下川島、乃至是從廣州城的周邊地區不斷的返回。他們得到了曾經的房屋、店鋪,也經營起了曾經做過的那些營生,新城區開始迅速的變得滿滿登登了起來,熱鬧非常,恍惚間竟有了幾分當年的氣象。

    宛如時空交錯般的錯愕呈現在他們的麵龐上,這一切,直到通過了城門,進入到新城區,現實就又重新打了回來。

    雙門底下街,廣州城曾經幾乎是最繁華的大街上,店鋪零零散散的開著,鋪子內外,倒也很有些百姓在忙碌著,但是比起曾經的繁花似錦,卻顯然是連毛都沾不上的。這份差距,其實也並沒有多麽巨大,隻緣是今夕對比,尤其是剛剛從那城南的新城區通過,期間的差異便在內心裏無限放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