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一十四章 霧盡花開(一)(1/4)

作者:張維卿字數:12200更新時間:2019-06-30 12:32:29

    八月,瓊州府的棉田正式進入花期。早前一年多的長久準備,如今已經看到了初步的成果,這些參與其間的會員們無不是欣喜非常。

    收獲即將展開,不過憑著庫房裏的存貨,府城以南,黎母江畔的那第一座工坊則早已開工了。

    絲綢織造從種桑養蠶開始到最後的紡織印染是分有多項步驟的,這棉布織造同樣如此。棉花收獲之後,並不似蠶絲那般還需要繅絲將蠶繭重新歸於絲線,但是同樣需要軋棉和彈棉的步驟,完成了初步的加工,才可以進入到一如其他絲織品製造時同理的紡線和織布的工序。

    工坊之中的第一個車間便是負責軋棉的,所謂軋棉就是將棉花的絲和棉籽進行分離,按照史料記載,最早的軋棉其實完全稱不上一個軋字,乃是憑人力手工將棉籽摘除。後來隨著壓輥的出現,軋棉的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於中國古代軋棉便有了趕棉的法。

    此間的工坊之中,用的已經不再是普通的壓輥了,一個工人腳踩著踏板,隨著那一起一伏,憑借著零件的傳導,兩根直徑不一、速度不等的碾軸便以著相反的方向回轉,同時作用於喂入其中的棉花之上,隻見那棉籽與棉纖維便輕而易舉的分離開來。

    憑著這種攪車,每台每可軋棉十斤,出淨棉三到四斤,甚為客觀。這座廠房裏,一台台的攪車皆有工人使用著,他們在加工最後的一批存棉。每隔半日,就有監工對每台攪車的產出進行記錄,同時由工人將軋出的棉纖維送交到下一個廠房裏。

    第一步的工序就這樣結束了,到了第二步便是彈棉。這項工序,陳凱在了解當下棉布生產工序的時候曾經聽人提過,依稀的回想起了一些舊事,記得他的時候就有見過空地上有專門彈棉花的,用以翻新棉花套子。隔個幾年,覺得棉被不敷使用了,就要將其送到專門彈棉花的那裏進行翻新,每次重新拿回來的棉花套子都顯得蓬鬆而潔淨,蓋上去更為舒服。

    工坊之中,這一項工序的生產方式與陳凱記憶中的大致相同,都是使用一個專門的彈弓,憑彈錐敲擊繩弦,由繩弦的震蕩作用將糾結在一起的棉纖維鬆開,同時也將上麵的一些汙物振落下去。

    嗡嗡的聲音在工坊中不絕於耳,細看去,工人所用的已經並非是黃道婆改良過的那種四尺多長的竹製繩弦大弓,而是“以木為弓、臘絲為弦”的木弓。這種木弓弓背寬,弓身伸展,當弓弦震蕩時,接觸棉花的空間比之前者更為加大,使得彈棉的功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這種木弓,不僅僅是明時的中國在使用,在16世紀時就已經傳到了日本。按照日本人慣常的將來自於中國的事務加之以唐字的習慣,這種木弓在日本便稱之為唐弓。

    前兩項工序,用的其實都還是人力,但是憑借著對機械、工具的改良,明時的軋棉、彈棉效率比起這些會員素來稱道的黃道婆的年代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從棉田裏采摘下來的棉花經過了這兩項工序過後,變得蓬鬆、潔淨,到了下一個車間,在順德那邊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水轉大紡車的那由兩條皮繩帶動的三十二枚紗錠的運轉之下,棉纖維迅速的從團狀抽離出來,一如蠶絲那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