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一十六章 霧盡花開(三)(1/4)

作者:張維卿字數:12540更新時間:2019-06-30 12:32:30

    複古改製?

    陳凱到底的是些什麽,此間越是下去,在座的眾人反倒越是一頭霧水。

    此間,郭之奇的那個族兄弟坐在第一排,這是他特別選了等到關鍵時刻與陳凱唱反調的好位置,可是現在的問題在於,陳凱講的東西他是完全聽不懂的,既然連聽都聽不懂,那就更別是找到反駁的理由了。

    於是乎,郭家的來人隻得繼續坐在那裏,一如其他人那般將眼珠子瞪得碩大,想要將陳凱的思路盡快搞清楚了,如此方可找到下手的空隙。而此時,台上的陳凱出了那番話過後,看向台下眾人的目光中卻是射出的唯有堅定的信念,再無其他。

    “在座的諸君大多是讀過聖賢書的,即便沒有讀過聖賢書也當是聽過一些故事。”話出口,陳凱抬起頭,將視線從人群移開,轉而凝視著淡藍的空,仿佛是陷入了回憶一般。

    “記得的時候,家中長輩曾告訴本官,三代之時,君王賢明,言路無礙,官員清廉,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饑餓貧寒。即便是升鬥民也可以書怨華表,上達聽,所以世間沒有冤獄,沒有不平之法……”

    三代之治是儒家治國的理想狀態,就是所謂的下大同。自漢武崇儒以來,儒家學在這一千七百餘年中早已成為了華夏大地上最具統治力的學,甚至被西方人稱之為是孔教,由此可見一斑。恰如陳凱所言的那般,在座的眾人中多有讀過聖賢書的,對於儒家學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就算是那些沒有讀過儒家經典的,在這個儒家主導思想的社會中生存,並且能夠成為地方上比較有能量的人物,自然是深諳這個儒家社會的生存法則的。

    儒家思想,大體上如是看來。其政治主張,是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德治仁政,回複周禮,回複井田,興滅國,繼絕世,完全回複到周代的禮製社會去;其社會架構主張,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仁本,完全回歸嚴格的禮製社會;其處世理念,則是忠恕中庸,文行忠信,完全回歸禮製社會溫柔敦厚的人際關係;而其對社會階層分工的主張則可以總結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等等,完全的維護禮製社會的構成基礎;至於其教育主張,便是有教無類,六藝教人,始於詩書終於禮樂,回歸以上古經典為歸宿的王化教育。

    孔子的思想本就是一種對周朝禮製社會的全麵複古,這在當時禮樂崩壞的現實下不可謂不是一種勇敢的努力,但是在那時終不能大行其道,亦是違背於當時的大環境。反倒是到了後世,憑著那些儒家學的繼承人們的不斷改良,與他們生存的時代環境相契合,如此方能為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所接納和遵奉。

    對於改革,儒家素來是講究一個言必稱三代。這其實從孔孟時就已經開始了,後世的儒家學的改良者們也無不是如此。此間,陳凱直言複古改製,隨後便又把三代之治給亮了出來,這便直接進入到了儒家士人所熟悉的托古改製的模板。而唯一的問題,那就是陳凱到底想要借助於三代之治來行何等目的,這才是其中的關鍵。

    台下,郭之奇的那個族弟的雙手已是越加的潮濕了起來。來,他是並沒有想到陳凱會這麽快的把核心觀點展示出來,因為這些東西暴露的越早,越清晰,就越是容易被旁人駁斥。他相信,以著陳凱的智慧是決計不會不知道這些受邀人士當中會少了其人的潛在反對者。甚至不這個,隻一個觀點的提出,有人受益,就一定有人吃虧,而吃虧者當然也不會心甘情願的成為陳凱的墊腳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