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十四章 故伎重施(九)(1/3)

作者:張維卿字數:7810更新時間:2020-09-18 23:44:31

    胡思亂想,不過是刹那而已。離開了廣昌縣,遊擊將軍便隨著副將一同率軍北上。隻是不同的是,來的時候,他們是溯流而上,而這一遭卻是順流而下,即便是船隻需要運載的“貨物”更多了不知道多少,速度上亦不可同日而語。

    軍隊的飛速撤離,同時也將恐慌迅速的傳播開來。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廣昌縣,當福建綠營一股腦兒的撤走後,城裏的士紳、富戶們也紛紛舉家出城避難。

    俗話說,小亂進城,大亂下鄉。若是尋常蟊賊,有城牆作為屏障、有守軍作為依仗、有完整的行政體係作為支撐,府縣城池自然是最為安全的所在。賊人,最多也就是在鄉下、鎮上鬧上一鬧罷了,翻不起多大的風浪,於官老爺們的大局上便是無傷大雅。然而,明軍可不是什麽尋常蟊賊,就連那兩千餘眾的福建綠營也不過是“慘勝即退”,就憑這縣城裏的三瓜兩棗,還不夠給人家塞牙縫的呢。

    亂世持續了那麽多年了,就算是不明白道理,但憑著習慣使然,同樣是有著大把大把的士紳、富戶蜂擁而出。連帶著,城裏的尋常百姓也紛紛出城,有親戚的投親戚,有朋友的靠朋友。甚至,就連守城門的門卒也多有開小差的,哪還管得了旁人?

    聽著那些忠心的下屬們帶著期冀的目光回報著當下的情況,守備和知縣對視了一眼,在對方眼中看到了同樣的淒涼,仿佛是在照鏡子似的。

    從古而今,城池失陷,守臣責無旁貸。他們沒有福建文武那樣豪富,可以花上個幾百萬兩銀子去賄賂那些在清初可以讓皇帝都不敢輕易招惹的八旗親貴。回想一下上一次明軍攻入南贛之後,那個倒黴的宜永貴不就是被清廷以戰敗失地的罪責扔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了嗎。那可還是個巡撫的封疆大吏,而且還是旗人出身,上麵有親貴主子,下有同為奴才的同僚幫著說話,在巡撫位上更沒少撈,上下打點了一溜夠兒尚且如此,他們就是一群小角色,越琢磨就越是一個死路一條。

    當,投降還是身死成為了一個問題的時候,他們便更加顧不得那些逃亡出城的百姓了。這樣的情狀,在廣昌縣如斯,伴隨著福建綠營的北返,迅速的沿著建昌江擴散開來。一時間,廣昌縣、南豐縣、乃至是建昌府城,風聲鶴唳!

    整個建昌府迅速的亂成了一團,或明哲保身、或頑抗到底、或避禍鄉間、或坐困愁城,各樣的心思如巨石落入那一汪清泉,將深埋於平靜之下的一切都翻了出來。

    紛亂的此間,倒是那支北返的清軍按著既定的計劃始終如一的執行著。對於一路上各地官府、綠營的驚懼,他們同樣也是自始至終的隻有一個口徑,那就是明軍勢大,沒有個三四萬大軍、也得有個兩三萬人馬,而且還是陳凱親自統軍。如此一來,他們便理所當然的“寡不敵眾”,為全大局,乘勝轉進也是在所難免的。

    是的,為了大局、為了大局、為了大局,重要的事情說三十遍都不嫌多!

    協防的請求,在南豐縣、在建昌府城、在一路上不斷的送交到副將麵前,開出的好處伴隨著明軍來襲所造成的恐慌日甚而節節攀升。

    奈何,副將自是一顆赤膽忠心向著他的大帥,對於這些威逼利誘全然不為所動,帶著本部兵馬迅速趕回新城縣。唯獨顯得厚道之處,便是自白水鎮後,沿途再未有大張旗鼓的搶奪過船隻,無非是在鄉下鎮上零星“補充”些罷了,府縣城池左近倒還稍微規矩些的。甚至,他們還暗示那些官吏將校,跑路的時候船還是比腿要快的……

    這樣的體貼,確實讓沿途的官吏將校們更是惶恐莫名。可問題在於,副將實在缺乏自知之明,這年頭兒誰不知道,綠營兵都是群什麽玩意兒,竟然還有這麽厚道的,怎麽都透著些詭異的色彩。以至於,這一路上的官吏將校們多有在惶恐驚懼之餘心生疑慮,總有這樣一個念頭——明軍來襲,會不會是這些福建綠營自導自演的鬧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