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六十三章 網(一)(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7858更新時間:2019-02-06 01:07:37

    最後,東岸人還將俘虜的總計約兩千名清軍許定國部河南兵打散後分配到了廟街以及恒袞寨兩處,交由當地的山丹人看守,進行勞動改造。如果表現正常的話,一定時間後他們可以被赦免為自由民,並分配土地,在阿穆爾河流域紮下根來。其實這些人原本都是河南的泥腿子,跟隨長官稀裏糊塗投降了清朝,然後又稀裏糊塗去了山東,再被一戰擊潰抓了俘虜,到現在都鬧不清楚狀況呢。

    他們跟誰混不是混啊,隻要東岸人讓他們吃飽穿暖,就是跟著他們打“我大清”也是沒二話的。這些人到來後,廟街與恒袞寨兩處的人口分別達到了兩千之眾,算是初具規模了。而且他們和山丹人不是一個係統的,擠在一起也能互相製衡,便於東岸人羈縻這兩處。兩千人的城寨,在此時的阿穆爾河流域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就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結果啊,山東、河北、江北多的就是流民,一股腦兒地塞到東北來,即便冬因為不適應死掉一批,也還會有更多的人活下來。這些都會極大地改變此地的人種構成,對以後東岸開展的各項戰略影響深遠。

    此時兩艘內河炮艇就載了第二批約五百人來到廟街。這些還穿著清軍號衣的降兵們抖抖索索地跨出船艙,垂頭喪氣地被押到了岸上,交由本地的山丹人看管,然後進行勞動改造——主要是種地、伐木、築城、割草、照料牲畜。這些人中基本沒有軍官(軍官都去黑水煤礦勞動了),因此比較好管束,東岸人也留了幾名顧問在此,名義上是聯絡官,實際是本地的太上皇,監視兩地的一切事務。

    阿穆爾河流域,承載了莫茗莫大帥一個絕大的計劃,即在此地屯田數年,積蓄糧草、搜羅野人女真各部,同時移居明人至此,壯大丁口。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開始逐步向黑龍江南岸以堡壘戰術蠶食,有時候甚至會出動大隊騎兵南下打草穀,使得清廷擾不勝擾。以此時東北地區令人蛋疼的交通條件,清廷頂多派個一萬人來此地作戰,多了後勤就支持不住。

    在17世紀50年代,清廷曾兩次派兵和俄羅斯交戰,第一次兩千八旗兵,被哈巴羅夫的170名哥薩克大敗後(死傷七八百,被奪炮兩門),第二次派了一萬八旗兵,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擊敗數百名由俄羅斯破產農民和哥薩克組成的混編部隊。最後自己也因為糧盡無奈退兵,奪回的失地後來又被俄羅斯人占去,由此可見清軍轉運補給之困難。

    但東岸人可不存在這個問題,一是可以在當地屯田,二是可以用船隻運輸糧食過來,後勤支持比清軍強了百倍,打起仗來自然大占上風。(未完待續。。)u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