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十二章 爭競(四)(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670更新時間:2019-02-06 01:10:45

    (本書首發起點中文網,請到起點支持正版閱讀,眾書寫作不易)

    一艘從鎮海港駛來的內河汽船緩緩停靠在了永安港碼頭,碼頭上的力工們在蒸汽吊杆的協助下,很麻利地將很多包裝好的貨物卸下。而在他們旁邊,七八輛載重貨運馬車早就等得不耐煩了,車夫們拿著提貨單,直接將一些自己需要的貨物——橡膠和****——搶了過來,然後駕起馬車,朝旁邊不遠處的一間工廠駛去。

    這間工廠占地規模相當不,其中大部分土地上都建著寬敞明亮的磚瓦廠房。而在此時,這間被命名為“永安橡膠製品廠”的企業(工商部占股70%,東岸公司占股0%,新華夏開拓隊占股10%)內,許多工人正坐在工作台前,心地忙碌著。

    他們正在神情專注地處理著生膠片,而生膠片的來源則是新華夏島。自從多年前東岸人在新華港附近的山裏麵陸續栽種了三千多株橡膠樹樹苗、種子後,由於氣候、環境以及照顧不力等方麵的原因,橡膠樹成活率不高。後來無奈四處換地方移栽,折騰至今,新華港附近才有大約不到八百株橡膠樹陸續長成,並到了割膠期。

    橡膠樹樹皮內層某種細胞分泌的粘液,便是東岸人所需要的“膠乳”的原材料了。當地的采集工人們拿出刀或斧子在樹皮上切個口,然後切口內流出的液體便可被收集到固定在樹上的容器內。這些采集回來的液體是無法直接利用的,必須適當稀釋,然後再加醋酸製作成膠凝,最後再來一道加熱和煙熏的工藝,這才能夠初步利用。

    這些加工工藝東岸人一開始也一竅不通,因為沒人懂這方麵的知識,他們也是在這些年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才逐漸找到了一些加工處理橡膠的方法。比如分析橡膠樹流出的液體中的成分啦,比如如何去處膠乳中的雜質啦,比如如何製作生膠啦等等——其中製作生膠是最關鍵的一道工藝了。

    製作者一般都是從放置膠乳的桶內拿出一根塗滿了層白色膠乳的棍子。然後將這根棍子湊在火盆上麵反複煙熏,使其幹燥;接著再將木棍伸進桶內,繼續在其表麵塗上一層膠乳,然後再熏幹;如此反複多次。直到木棍上麵積累了一大塊白色膠狀物質後,便將其切下,放置在一旁,經由專人收走。

    這個時候,他們得到的物質便是生膠。當然有的時候還會用一種工藝。即用滾筒反複碾壓膠凝,去處其中的乳清,然後得到厚度為幾毫米的膠片——這也是一種有價值的中間品。

    而關於橡膠的如何利用,東岸人這些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畢竟這是一種在後世應用極為廣泛的物質,由不得他們不重視——東岸人對橡膠利用的第一手資料來自於巴西的馬梅盧科人,這些捕奴隊員們經常深入亞馬孫河流域捕捉土人,因此也有幸見識到了土人是如何利用橡膠這種東西的。

    生活在叢林中的印第安人早早就發現了橡膠的種種妙用,他們知道如何製作較為粗糙的膠片,然後用這種膠片製作成雨鞋;他們還發現膠乳可防水,這在多雨的亞馬孫流域可是一項了不得的功能——東岸人據此腦洞大開。認為可以將膠乳塗抹在帆布或衣物上,以使其防水;印第安人還利用粘土模子製作了很多橡膠容器,這又是一項妙用;當然了,印第安人最偉大的發現則是他們意識到膠乳經煙熏後有了皮革狀的外觀,可以製作很多有用的東西。

    總而言之,印第安人在漫長的歲月中開發出了很多橡膠的用處以及加工處理方法,東岸人想方設法地匯總了這些信息後,開始自己設計加工工藝,準備搶在歐洲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大規模應用這種神奇的自然恩賜——橡膠。

    不過也許東岸人過於樂觀了。事實上早在1615年,西班牙人就開始用橡膠來製作士兵們的防雨鬥篷了。隻可惜西班牙人沒有深刻意識到這種東西的其他妙用,直到一百多年後的176年,法國一支前往秘魯的考察隊在研究橡膠後。才逐步開發出了種種妙用,並最終風靡整個世界。可以,是法國人開發出了橡膠這種偉大的材料——當然如今這項殊榮,似乎將由東岸人來獲得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