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章 率先行動(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772更新時間:2019-02-06 01:11:58

    1655年7月15日,雪。

    這兩年的氣真是有越來越冷的趨勢了,即便是在新鄧迪鎮這麽個應該很溫暖的地方,冬也是出奇地冷,這不,入冬後已經下了好幾場雪了,今也不例外。

    布蘭科·德·索薩·阿爾梅達站在水勢平緩的帕拉哈納河岸邊,不知道在想些什麽。他忠實的仆人、原本派到東岸境內保安鄉邊貿市場開店的席爾瓦此時正在旁邊不遠處,比比劃劃地不知道在和一幫印第安仆從們在些什麽,大概是在教他們如何分門別類地捆紮貨物吧,這些土人總是很笨,做不好這些也很正常。

    貨物是用騾馬隊運輸的,大概上百匹的樣子,規模還是蠻大的,商品種類也不外乎別針、魚鉤、紐扣、纜繩、製式蒙皮、木桶、刷子、錘子、燭台、剪刀、鞋墊、帽簷、磨刀石等日用商品,基本都是出口東岸用的,且其中相當部分根本就是按著東岸人的要求來生產的。為此,這個原本隸屬於葡萄牙王國管轄的定居城鎮聚集了大批來自舊大6的手工業者,他們(包括在本地新收的學徒)依靠自己勤勞靈巧的雙手,製造出各種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然後出口至東岸,換取金錢或維持自己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物件。

    原本這是一個互利互惠的商業模式,但現在似乎受到了很大影響:因為東岸與葡萄牙之間達成的協議,這些原本散布在熱拉爾山脈間多個城鎮的葡萄牙人也受到了影響,是繼續留在這裏生活,還是向北搬遷至葡屬巴西控製區,已經成了一個擺在這些手藝人麵前的很現實的問題。熱拉爾山脈,終究是被許給了東岸異教徒了啊!

    很多宗教信仰純正的葡萄牙人打算響應巴西殖民當局的號召,返回北方內地去定居生活,在那裏一樣可以憑自己的手藝吃飯,雖然生活水平可能不如新鄧迪鎮這裏,但那邊每周都可以去教堂做禮拜,比起號稱宗教監獄的東岸不知道好多少,畢竟靈魂的救贖和現世的安逸生活相比也同樣重要。

    不過也有相當部分的手藝人並不願意離去,比如本地為數不少的蘇格蘭移民——本地名為“新鄧迪鎮”,故名思義,本地早期的移民主要來自蘇格蘭的鄧迪。多災多難的蘇格蘭人可比那些葡萄牙主教徒們要靈活多了,多年來顛沛流離的生活使得他們的處世態度更加靈活、變通,因此準備繼續留在本地定居、貿易。在他們看來,被東岸人管轄就管轄了,他們又沒有徹底禁絕基督(比如對麵的平安縣就有一座大教堂),那麽留在熟悉的地方、依靠熟悉的方式繼續生活又有什麽關係呢?哼哼,東岸人在宗教政策上麵,或許比某些殘酷對待異端教派的國家要更寬容呢,比如英格蘭人、法蘭西人、西班牙人、德意誌人什麽的,要知道三十年戰爭才剛剛結束沒幾年呢。

    新鄧迪鎮如此,其餘幾處如裏卡多上尉鎮、鐵匠鎮、奴隸鎮也差相仿佛,有人想走,也有人願意留下來。6月初的時候,東岸憲兵隊派員來到這幾處,向當地的葡萄牙官員重申了“自治”、“自願”原則,即葡萄牙人不得強硬要求本地居民幹什麽,一切由他們自決。因此,到得本月(7月)中旬,統計下來,四個城鎮願意留下來繼續工作生活的居民共有199名,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外來移民,且以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和德意誌人居多;遷走的居民則高達4餘人,其中約4%是葡萄牙、意大利移民,剩下一半是混血白人或瓜拉尼人,他們都知道東岸對於有印第安血統人不怎麽待見,因此幹脆也不做幻想,全部遷居巴西內6地區去算了,省得將來留在東岸人控製區內受歧視。

    當然了,這些人遷走的時候,也帶走了大部分便於攜帶的財產,至於那些不便帶走的,比如簡易腳踏機床、鍛錘等勞動工具,房屋、農田、果園等不動產,鐵匠鋪、木材作坊、采石場等企業,就隻能三文不值兩文地在當地賣了,倒是便宜了那些願意留下來的人。當然東岸聯合工業信貸銀行也專門派人向當地這些手藝人或作坊主們放低息貸款,鼓勵他們吃下這些東西以恢複生產,將對平安、定西、夷陵、神武等縣的影響降到最低——當地居民大部分的生活日用品都是從熱拉爾山脈這裏進口的。至於當地遺留下來的果園、牧場和農田什麽的,則由西北墾殖銀行專門派員低價贖買了回來,準備先屯在手裏,然後等中鐵公司組織的移民抵達這四處後(以稀釋當地的舊大6歐洲移民),再通過按揭貸款的形式賣給他們——這種開墾多年的熟地,自然不愁買家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