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十一章 河間(二十)(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682更新時間:2019-02-06 01:12:01

    15噸級內河火輪吃力地航行在浩浩湯湯的巴拉那河河麵上,已經做了《真理報》十多年總編,門生遍布國內各大報紙、雜誌、書籍出版社的黎達彥站在前甲板上,打算做退休前最後一次重大采訪活動——一項見證土地移交的外事活動。

    做完這次,以後這些比較耗費體力和精力的采訪活動,基本上就由他的學生們去做了,他們年富力強,正是做事業的大好年華。而他黎達彥呢,為《真理報》工作了半輩子、為元老們鼓吹了半輩子的他,今後就可以慢慢退居二線了,這也是更好地為年輕人鋪路。當然該給他的待遇和地位一點都不會少,這也是應有之意,畢竟他和很多大人物們“談笑風生”過,這人脈自是不一般。

    “國家展至今快三十七年了,已經有了快萬人口(截止1667年7月,據全國最新的人口統計和估算,華夏東岸共和國本土總人口數已經達到了198.54萬人,非國民的數量也繼續膨脹到了6.1萬人,人口規模已不可覷),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也越來越多。公路、鐵路、碼頭、運河等基礎設施的裏程也越來越大,貿易達、商品繁榮、節奏飛快,整個國家的性質已漸漸與舊大6國家有了很大的區別。”迎風站立的黎達彥到這裏,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鏡,朝自己的學生們溫和地笑著道:“但國內很多人——包括不少新聞記者——聲稱農業仍然是我國最大的行業。這種論調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正確的,因為直到去年,農業還是我國人口最大的一個主要社會經濟集團的標簽,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如紡織、鋼鐵、建築、航運、煤炭、木材、機械製造等——其從業人口過農業,甚至就連接近都是一種奢望。全社會七成以上的人口和農業相關,一半以上的成年男子是直接的穀物種植業者,其他的也多為菜圃園主、水果栽培業者、農場主、牧民或農機維修工人,這樣一個龐大的人口、經濟和社會集團,其從事的行業被定義為本國第一大行業,確實沒什麽問題,也是實至名歸的……”

    總體上來,在華夏東岸共和國這樣一個體製內,情況差不多如黎達彥所的那樣,或出於經濟因素、或出於傳統習慣、或出於政策引導,每年巨量的新增人口投身農業,確實是一件人所共知的事情,也確實是人們所樂意看到的事情。

    在這個國家的主流意識中,農業集團是應當最受到照顧和重視的,因為他們能生產國民生活所必需的麥、水果、蔬菜、食糖等產品;農業和工商業的平衡也是必需的,食品自給在東岸這樣一個四不靠的國家尤其重要(雖然這壓力不大,因為潘帕斯草原有著無數的野牛等著你去抓),像聯合省那樣農產品產出養不活百分之一的本國國民的畸形經濟模式,在東岸也是被嚴厲禁止的。

    “現在一些大城市——如東方縣、青島縣、平安縣、鎮海縣等地——的農業種植有日漸退化的趨勢,而且即便存留下來的一些農業,也受到了商業經濟因素的影響,願意經營農業的人呈下降趨勢。毫無疑問,在大城市或工業區,由於我們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的展,已經產生了生命和糧食的競賽,但當地種植糧食的意願仍不是很強。從這個角度來,我們國家——至少是某些地區——已經不再具備一個農業國家的特征了,特別是早期設立的那大約十個縣份、數十萬人口,其中從事工商業的比例相當之高,且其總人數過舊大6許多國家,這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力量源泉。”黎達彥又道:“所以,現在糧食種植的重心開始向外轉移了,尤其是諸如河間這樣的新拓之地。其實,這些農業種植區本來應該逐步向上述大城市周邊轉移的,無奈地方上得不到足夠的公地分配指標,這耕地麵積自然也就上不去了。可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有政策方麵的因素,因為我們國家的人口密度實在太低了,政府需要人為調控國民們拓荒實邊。這看起來很不近人情,但卻是必須、是百年大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