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五十四章 山*東地震(五)(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568更新時間:2019-02-06 01:12:15

    亨德爾曼第一次見到地震是什麽樣的一種災難:東倒西歪的建築物、“傷痕累累”的道路、了無生氣的農田和隨處可見的“魚塘”——唔,或許這些地方原本並不是魚塘吧。 ..

    他同樣在地麵上看到很多裂縫,有的已經被填了不少,有的仍然很深,看起來就像是大地母親身上一條猙獰的傷疤,非常嚇人。其實這種還算好的,因為地近大海,膠州城外的一些裂縫中還噴湧起了海水,給日後的農業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因為土地被“汙染”了,這需要時間來淨化。

    膠州要塞的城牆依然看起來是那麽地雄偉。這座興建於十年還是二十年前——具體時間亨德爾曼不記得了——規模宏大的要塞城市,經受住了這次地震災害的考驗,除少許城內建築的牆體出現了裂縫之外,這種以粗獷、厚重為主要風格的磚石建築主體沒有受損,住在它內部的士兵和居民也大多安然無恙,足見其堅固程度。

    與之類似的還有炮台。裝備了四十多門重型要塞炮的膠州炮台,同樣在此次地震中損失較,除少許倒黴蛋之外,數百名炮台守衛官兵在5號當晚及隨後至今二十多次大餘震中均活蹦亂跳的,至今仍堅守在炮台內,拱衛著偌大的膠州城的安全。

    城牆外現在多了不少臨時搭建的窩棚,裏麵住滿了衣衫襤褸、麵有菜色的東方麵孔的居民。在亨德爾曼看來,這些人不似膠州本地的居民,因為他們的服飾既不美觀,身體看起來也不夠強壯(這意味著營養不夠充分),麵上的表情更是畏畏縮縮——亨德爾曼來過膠州幾次了,本地居民臉上的表情總體要比這些人更自信一些——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這些人的腦後還拖著一條辮子,這是清國人的典型特征!

    看來是因為地震災害而逃到膠州的清國難民,就如同每次德意誌爆戰爭,紛紛攜老扶幼跑進聯合省尋求庇護的災民一樣,都是些可憐人罷了。對於這些人,即便是在遠東地區工作了多年,心腸已經硬如鐵石的亨德爾曼,也下令自己的仆人把船上兩桶黑麵包捐助了出去。畢竟,這些人是東岸共和國的臣民,也是文明人嘛,文明人就應當有受到尊重的權力。

    亨德爾曼來到膠州城已經兩三了,與他一同前來的共有四艘船隻,四艘滿載南洋稻穀的船隻。而他們這四艘船,同樣也是今年僅有的從南洋販運糧食過來售賣的船隻了,往年興盛的糧食貿易因為東岸人資金的匱乏以及糧食危機的緩解而一落千丈,若不是以往簽訂了四年供貨合同(今年也已是最後一年)的話,他們這四艘船今年應當也不會運糧來膠州了。

    不過,在來到膠州之後,亨德爾曼敏銳地現,似乎糧食貿易又出現了轉機,因為東岸人又接受了大量的難民——這一點始終令人費解,亨德爾曼從商人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明白東岸人拚命在遠東搜羅人口是為了什麽,要知道任何人想要從這些難民身上撈回本錢恐怕都需要好多年後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這批投資真的有利可圖嗎?

    好吧,即便在很多年後真的能夠收回成本,但這筆投資的時間成本怎麽算?我有這麽一大筆錢,早就能夠想出十種以上不同花樣的投資方式了,而且保管任何一種投資的收益都要過從遠東運人。所以,亨德爾曼確信,東岸人在做一筆很糟糕的投資,為此每年浪費了過一千萬盾的巨額資金,而且已經這麽浪費了很多年了,真是荒唐透頂,他們的貿易經理應當統統被吊死在桅杆上,因為他們驚人的愚蠢!

    但話又回來了,沒有這些東岸人的愚蠢,他們東印度公司又怎麽能通過糧食貿易、金融借貸以及生絲、茶葉之類的特產交易獲得巨額利潤呢?去年一年東印度公司的分紅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萬盾,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東岸人貢獻的,這極大緩解了阿姆斯特丹市場上中股東們對公司董事會的詰難。要知道,在此之間,公司一年通常隻分紅一百多萬盾,有時候還隻有幾十萬盾甚至拿陳年香料充當分紅抵賬,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不過現在好了,有了東岸人這個冤大頭提供利潤,東印度公司的財務報表好看了很多,於是股東們的怒火也降下去了不少,真是太完美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