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九十八章 智利的進展(四)(2/4)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9136更新時間:2019-02-06 01:12:30

    公元前18年(武帝元封三年),在遼東地區設玄菟郡,統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通化為幽州刺史部玄菟郡上殷台縣。今通化市江北治安山城古遺址和通化縣的赤板鬆古城遺址,皆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曆史遺存。

    公元前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扶餘貴族**(鄒牟)率卒攻占玄菟郡高句麗縣,更國號為高句麗。初期都城為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五女山城)。

    公元年(漢元帝元始三年),遷都國內,築尉那岩城。渾江流域是高句麗民族及其早期文化的核心祥地。

    東漢時,公元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高句麗遣使奉獻,要求臣屬玄菟郡,是漢王朝郡國,通化為其控製之地。

    公元189年(東漢靈帝中平六年),遼東太守公孫康自立為遼東侯,領遼東、玄菟等五郡。

    公元9年(東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孫康擊高句麗,破其城,通化為公孫氏政權控製之地。

    三國時期,公元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孫康臣服於魏,曆三世約5年,通化為其轄地。

    公元8年(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馬懿率兵斬公孫淵,通化遂入魏之版圖。

    公元44年(魏齊王正始五年),因高句麗數次騷亂,叛服無常,幽州刺史母丘儉率步騎軍萬人征討。大戰於梁口(今通化縣江口村),母丘儉陷丸都山城,並刻石碑留念。現石碑存遼寧省博物館,自此通化複魏之管轄。

    公元74年(晉武帝泰始十年),置平州轄遼東、玄菟、帶方諸郡,通化仍屬玄菟郡。

    永嘉之亂後,北方先後出現少數民族割據的地方政權,通化曾為前燕、後燕之地域。座落柳河縣境內的羅通山城,據考古專家依據出土文物推測,大約於此時期建築。東晉之後,高句麗臣屬中原各王朝。集安禹山墓區19號墓出土的一批文物是這一時期的例證。

    公元45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麗遷都平壤。此時居住在長白山北部的肅慎族逐漸強大,建立勿吉國。通化地區北部為勿吉屬地,南部為高句麗屬地。隋朝,通化隸屬關係不變。

    唐朝,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太宗以討弑逆、拯漢民、複舊疆、防後憂為由,詔諭下伐高句麗。公元668年,總章元年滅高句麗政權。唐於遼東故地及高句麗舊壤設安東都護府,通化為河北道安東都護府哥勿州都督府管轄。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領大祚榮建立震國。公元71年,光二年,唐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自此更名為渤海國。通化屬渤海國西京鴨綠府正州,正州治所即今通化市境內。通化縣四棚鄉三棚村出土的渤海時期金缽是這一時期的例證。

    公元96年,契丹滅渤海,更名東丹國,通化屬之。公元117年,遼開泰六年,通化為東京道遼陽府正州所轄。公元1115年,遼收國元年,為牽製金兵南下,遼以六萬軍來攻照散城(今梅河口市山城鎮一帶),金將阿徒罕星夜弛援,夜渡益褪水大破遼軍,乘勝攻占遼陽。為紀念這次大捷,在今梅河口市楊鄉慶雲北山一塊巨石上,鐫刻了“大金太祖大破遼國於節山息馬立石”的摩崖碑,即今梅河口市楊鄉的慶雲女真摩崖石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