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六十七章 滿洲戰略(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588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19

    丹東、寬甸二縣已經和平了有一陣子了。不過若是你仔細看看的話,就能夠看到,戰爭所帶來的創傷依舊隨處可見:被破壞的農田、堵塞的水井、坍塌的倉庫、焦黑的房屋,以及到處都是的新墳包……

    韃子這一同肆虐,所帶來的危害可真不!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原本按計劃早就應該結束戰鬥回營休整的陸軍第十混成營李子謙部,在廖得功少校的請求下——與第七混成營類似,第十混成營這種主力精銳部隊現在都歸登萊保安司令部直轄,地方軍政官員若有什麽事隻能與他們協商著來——該部一千多官兵硬是延長了幾個月的時間,在鳳凰城周邊狠狠地打了一番草穀。

    老實,這種打草穀的行為從經濟上來其實是虧損的!鳳凰城作為清國與東岸接壤的前哨地區,原本不多的居民早就遷移到了別處,剩下的也都分散居住在各地,甚是偏僻,本地帶路黨可能都不一定能找到,更別提第十混成營這些外來戶了。這就造成了,該營一千多官兵和大量役畜在外人吃馬嚼,每日裏耗費巨大,結果卻隻打了幾隻蒼蠅,斃傷俘不過兩三百個韃子居民,錢沒撈著幾個,彈藥、裝具、藥品、食物、被服、鞋靴乃至役畜卻貼出去了不少,實在是虧到姥姥家去了。

    以上是從經濟角度來看待的。如果你從軍事角度來看的話,那麽這種掃蕩行為其成本其實沒想象中那麽高,因為這保證了東岸人重點墾殖的丹東、寬甸兩地與鳳凰城之間有了一個相對空曠的緩衝區。在這個緩衝區內,因為大掃蕩的因素,各式各樣的清國村落已經大大減少(其實經過幾年的戰爭,這些村落很多已經殘破不堪,這次是給了最後一擊),鳳凰城或別處的清軍股部隊若想來進攻東岸墾殖區,補給將是個大難題,除非他們事先在某個隱蔽的地方儲藏食物,但無論如何沒以前那麽方便了。

    另外從政治角度來講的話,第十混成營(遼東新軍第一師也時不時派部分騎兵來幫忙)在這山溝溝裏展開的大麵積、長範圍掃蕩,也極大打擊了清國政府的威信及軍民的膽氣。威信和膽氣這種東西,頗是懸念,有時候看起來沒什麽用處,有時候卻又重要無比。

    句實話,當年若沒有崇禎朝清軍五次破口入關,沒有將明軍主力三番五次被入關清軍吊打,甚至出現幾十個清軍追著幾千明軍跑的場景,試問北方人民的心理會發生微妙變化以至於承認這清國有了爭奪下的資格,而不是偏居一隅的關外野人呢?

    這種心理上的轉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可以削弱敵方軍民的抵抗意識,利於收編大批降兵,畢竟你不可靠光靠自己打下,那樣成本太高。如今東岸人在遼東的掃蕩也是如此,那就是明明白白地通過事實證明,你們引以為豪的八旗兵在現代化軍隊麵前不行!你們若不想玉石俱焚,那麽及時投降也不失為一個上好的選擇,反正咱們東岸人是講道理的,是文明人,不會隨意劫掠你們的財產、子女和土地(當然這點有待商榷,人均超過三十畝的土地可能會被強製贖買),隻要你們按時納稅,承擔兵役和勞役,沒有造反或危害國家的行為,那麽就一切都不是問題!

    第十混成營從去年(1675年)一直活動到今年年中,一開始清國鳳凰城方麵還派出部分人馬來阻止他們呢,結果在經曆了兩三次慘敗後,他們就放棄了正麵阻止的念頭,轉而通過伏擊、遊擊等方式進行襲擾,但也效果甚微,至今隻造成了第十混成營不到兩百人的死傷,自身的傷亡反倒還有些不止,因此現在幾乎已經是放棄了,丹東、寬甸與鳳凰城之間的野外地帶,幾乎成了東岸人撒歡的樂園。

    1676年7月0日,在距離最後一次與清軍交手正式過去兩個月的時候,統管整個遼東墾殖區軍政事務的廖得功少校,正式行文煙台方麵,請求將寄居在朝鮮境內的大概六萬墾荒民眾(之前分流了一批去山東及外東北)分批運回鴨綠江右岸,進行戰爭結束後的重建工作,廖逍遙已經正式批複同意了此事,並從山東本就有些緊張的糧食儲備中調撥了一批麥、玉米、土豆過去,充作他們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口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