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七十一章 對法經營(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892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20

    1676年9月15日,兩艘隸屬於南海運輸公司的650噸級笛型運輸船駛進了哈吉港內,同時也給李晴帶來了很多需要他親自處理的文件,其中就包含有關對法關係方麵的東西。

    簡單來,現在東岸和法蘭西都有建立相對正常的關係(與以前冷淡甚至偏敵對的關係相比)、發展貿易和商業交流的衝動與打算。與多年前東岸人欲去巴黎而不得的窘境相比,現在法國人的架子可是多了,這種態度方麵的轉變,無疑和華夏東岸共和國越來越強大的國力和影響力是分不開的。

    曾幾何時,法蘭西王國曾經是東岸工業品——尤其是各色紡織品、染色皮具和金屬農具——最大的銷售市場,比每年貿易額穩定在二百萬元以上的奧斯曼帝國還要大。隻不過,法蘭西人發展工業的意圖也相當明顯,無論是馬紮然時代還是柯爾貝爾時代,都興建了大量的包括紡織工場在內的作坊,其中既有國營的也有私人的,不過經營狀況都很一般,也就是靠著法國人口眾多、市場廣闊而生存著罷了,若衝出國門賣進他國市場,那是不存在的。

    但即便如此,法國國內的市場確實被霸占了許多,特別是東岸出口的大頭紡織品、鐵器、皮革製品等等,與法國自產商品存在重疊,競爭程度很高。反倒是聯合省,因為產品門類眾多,每年對法貿易營業額倒是不少,賺了很多錢,當然戰爭爆發後這種貿易也慢慢趨於停滯了,取而代之的是英國、意大利和德意誌地區商品的大量湧入。

    這次法國人主動與東岸緩和關係,其實始於兩年多前。雖然那會東岸賣了很多商品、派了兩個營的雇傭軍倒聯合省,但這在法國人看來都不是事,對戰局的影響也不大,因此在柯爾貝爾的強烈建議下,法王路易十四最終同意與東岸駐歐全權特使李晴進行聯係,然後達成了一些有關敞開部分商品進口配合的協議——在遺產轉移戰爭結束後,東岸人獲得了部分商品在法國市場上的平等關稅(英、荷、西、葡四國的平均稅率),但配額方麵的限製仍然存在,這使得出口存在著不的障礙。

    而這次清除了這些障礙後,兩國間的商業交流自然而然地也就慢慢展開了。最先恢複的是呢絨出口,因為出口聯合省受阻,東岸人現在滿世界地尋找銷路,他們不但找了庫爾蘭人充當代理商,同時也在聯係其他潛在消費者,以挽救國內好不容易起來的毛紡織業,不使其規模萎縮得過於厲害。在這些潛在消費者中,俄羅斯人是一家,法國人是另外一家。

    眾所周知,法國全境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是上好的農耕區域,且人口密度很高,根本不可能如英格蘭、西班牙那樣有大片的草場來放養綿羊。所以,多年以來,法國人一直都是從英格蘭、西班牙及聯合省進口羊毛乃至呢絨製品,以滿足國內市場所需。

    但是在與聯合省和西班牙爆發戰爭後,法國呢絨製品的三大進口渠道斷了兩個,隻有英格蘭人仍在繼續向法國供貨,且他們還因為產量有限——英格蘭人在這場戰爭中賺足了好處,占領了許多市場,呢絨供應一時間有些跟不上需求——而對法國人大肆漲價,這令法國上下十分憤慨,要知道他們本就因為英國人背叛了與他們的聯盟保持所謂的中立而鬧心不已了,現在你又來這麽一出,法國人自然十分不爽了。

    而且,從戰爭角度來講,包括鐵器、紡織品、軍火等重要物資的進口來源單一,本就也是一件十分忌諱的事情。因為誰也不準一覺醒來英國佬會不會與聯合省結盟,這都是很難的事情,那麽到時候法國人怎麽辦?從德意誌地區進口?從意大利進口?產能跟得上麽?萬一他們也被荷蘭人威脅了呢?所以,加強與東岸的商業合作,也是存在著很多現實考量的,法國人很清楚這其中的利害。

    於是,在去年(1675年)的時候,法國政府出巨資在東岸第一大城市青島港興建了規模宏大、美輪美奐的金百合花商館,並以一個相對低廉的價格出租給了許多誌在發展與東岸遠洋貿易的法國商人或船長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