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八十一章 大巡視(四)(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880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23

    話銅這種曆史悠久的金屬在東岸的使用也是很常見的,比如海軍主力戰艦覆蓋船底的薄銅板,比如軍工廠鑄造的數量不少的青銅或黃銅火炮(但仍以鋼製火炮為主),比如銅管、閥門、螺旋槳、螺栓(造船用)、齒輪、墊片、連接件、鍾表零部件、印刷銅版、蒸餾鍋、散熱片等,另外南錐雪峰湖畔的電力研究也需要銅。

    上述這些應用,有些用的是純銅,有些則是銅合金,比如青銅、黃銅以及正在研究的錳青銅等等。但毫無疑問的是,銅這種原材料如今在東岸的應用是越來越廣泛了,因為無論是工業、農業、商業(鑄幣需要)、軍事還是百姓日常消費(銅器消費),都對銅這種東岸五金製造中排行老二的金屬產生了極為強勁的市場需求。

    而因為東岸本土不產銅——地質部多年來不知道花費了多大精力,派出了多少支隊伍,找了多少印第安傳中有銅的地方,都沒能在本土找到銅礦——因此華夏東岸共和國曆來是銅進口大國,且近些年進口量與日俱增,每年都要花費巨量的金錢,而且這也是舊大陸不多的能夠大批量出口東岸的金屬礦了。

    東岸進口的銅,目前總體來大概有如下幾個來源。一是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壓艙底的銅塊。早在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年代,因為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費需求,使得瑞典、匈牙利、德意誌、英格蘭等地出產的銅價格飆升,頂峰時價格甚至暴漲了五六倍,使得荷蘭東印度公司從遠東運日本銅回歐洲銷售成為了可能。在那個年代,東印度公司將從日本低價采購到的大量銅塊、銅片作為壓艙物放在船底,然後運回阿姆斯特丹,一度獲取了暴利。

    後來歐洲的銅價由於戰爭結束而慢慢恢複正常,不過東岸人的需求開始與日俱增,且非常缺銅的他們也願意花費一個較高的價格采購銅塊,因此東印度公司繼續將日本銅片作為壓艙物運到東岸進行銷售,目前這種生意已經成了一種固定模式,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外貿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個的進口途徑,就是來自舊大陸的銅礦了,這主要由分布在波羅的海和地中海的商站來完成,且數量頗大,並不比日本銅少多少。隻不過這些銅礦的價格波動不,產量也時多時少,且有其他買家競爭,讓負責收購的東岸人煩惱不已。不然的話,就衝著平衡舊大陸貿易的因素,也會加大從這裏采購銅礦石。

    而所有采購回來的銅礦石,基本都會運至東方港商用碼頭,然後通過火車運往鐵嶺特鋼廠進行冶煉、加工。當然了,鐵嶺廠出產的多是大不一的精煉銅錠、銅板或銅合金板材,要將他們最終加工成各色各樣的成品,還得靠依托這些國營大廠生存的許許多多的作坊、企業乃至個體手工匠人們的努力——這部分人群無疑是龐大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依托鐵嶺特鋼、西部軋鋼、鐵嶺鍋爐、第一重型機械等廠做配套的作坊已達一百多家,從業人數達到了數千人,每日裏生產出海量的各類五金製品,除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外,還能大量出口至國外獲利,由此可見東岸五金工業的潛力,而且這還隻是一個產區呢,在別的地方還有許多這類加工企業,隻不過比較分散,規模也沒這麽大罷了。

    “銅在自然界是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的,比如我們最近剛從英格蘭進口了一批銅礦石(產地為愛爾蘭、康沃爾等地),就主要是黃銅礦石。這種礦石比較常見,也很好冶煉,無論對我們而言還是舊大陸的銅製造商而言都是如此。”鐵嶺特鋼廠的廠長介紹道:“但我們與舊大陸的同行們最大的不同其實就是冶煉方式的不同,這大概始於十多年前,也正是我國銅需求爆發性增長的年代。”

    “我們的冶煉方式,簡單來是將大約數噸的礦石先進行焙燒,以去除其中的一些能夠在高溫下分解的雜質及結晶水。第二步,我們將焙燒後冷卻下來的原料(一般呈棕黑色)放入熔煉爐——這一般是反射爐——內進行熔融,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去除廢渣,最後形成含銅率在5%以上的金屬液體。而當熔煉爐內的含銅金屬液體快滿了後,就令其流入一旁的水槽內冷卻,這個過程中金屬液體會凝結變成大片顆粒狀的固體。在舊大陸的冶煉體係中,這幾步和我們其實差不多,但他們缺乏合格的反射爐的設計,耐火磚的壽命也不是很如意,因此需要搞一些較為複雜的冶煉過程來彌補,效果也不一定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