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十四章 窮則變(二)(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544更新時間:2019-02-06 01:14:59

    “對了,這裏有了庸吏、劣吏名單,可有良吏、能吏名冊?”想了一會後,馮瑜又滿含期待地向胡庸問道。朝廷要求下各省裁汰庸吏的同時,也要薦舉賢能,馮瑜對朝廷忠心耿耿,這些自然也是要照辦的,故有此問。

    “自然的是有的。”胡庸一笑,從懷中又拿出一份名單,道:“此乃屬下明察暗訪半年所得。有操守廉潔、政事勤明的廉吏,有未雨綢繆、設法儲貨、苦心轉運的能吏,還有使官庫不虧、民力不困的良材。海州雖,但人才亦是有一些的,還望東家明察。”

    馮瑜又笑眯眯地將這份名單收入了囊中。自家這個老友確實讓人省心,不聲不響就幹了這麽多事情。現在朝廷對整頓吏治、發展貿易還是很上心的(畢竟壓力不),下各省督撫都在忙這些事情,欽差大臣更是滿省亂竄,這個時候誰辦得早、辦得漂亮,誰就能更快地得到上頭的賞識,進而簡在帝心,日後飛黃騰達自不在話下。

    隨後馮瑜和胡庸又談了一些有關破除陋規的事情,這同樣是朝廷督辦的三件大事之一,不得輕忽。而到這個破除陋規,其實同樣是在研究東岸政府的運作之後痛下決心的,當然資金方麵的壓力同樣是重要因素之一。

    以海州某鹽場衙門為例,這次上頭要求裁減衙門公費五千兩,桌飯銀三千兩,以及一些所謂的查庫門包等陋習——出來可能不信,朝廷官員下去清點各庫,還得給管庫官吏門包,讓人很是無語。再者,各州縣官吏對同儕及上官的饋禮,如過節過壽的季規、到任禮程儀等等,可都是從官庫中支取的,全國上下加起來可不是什麽數目,足以養一支軍隊很久了,因此這次也被一並廢除,以減開支。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我大清”現在的財政確實有些緊了,以至於不得不在開源(加稅、海貿)的同時,也在想盡一切辦法節流。這噶爾丹給滿清朝廷脆弱的財政,那是來了重重一擊啊,再不想辦法的話,怕不是要開始用糧食布帛發餉了,那樣朝廷的顏麵何存?他們可依稀聽,順國地盤不大,人口不多,軍隊卻養了二十萬以上,朝廷餉銀不足,不得不發鈔解決。可民間百姓對這種紙鈔信心不足,偏偏又不敢拒收,隻能被迫咽下苦果,這事一時在北邊引為笑談。

    當年馮瑜在京裏當言官時,也就此高談闊論過一番,認為這是順逆朝廷喪心病狂、殘民以逞的最直接證據。湘、贛、蜀地百姓被剝削壓榨得不成人形,日後“我大清”王師南下伐順的時候,他們怕不是要開城迎降!

    當然馮瑜現在不是言官了。經曆了大半年的地方官生涯後,他對經濟和財政的認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覺得錢糧確實是一個國家的死生大事。順逆窮兵黷武,亂發紙鈔,固然沒有王者氣象,但“我大清”花錢也是如流水一般,特別是在大漠戰事驟起之後,若不再好好想想辦法,盡全力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的話,難道也要學人家發鈔掠民嗎?馮瑜自認“我大清”是正統,不是順逆那等造反泥腿子政權可比,斷斷不能這樣了。

    因此,裁汰庸吏、薦舉良材、破除陋規這三大舉措,他是發自內心地擁護的,也發自內心地認為是朝廷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雖然他的很多同僚們也許不喜歡,因為這很顯然動了他們的利益,但形勢艱難,大家本就應該同舟共濟,這個時候就不要多多計較了,一切以國事為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