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章 石卷港(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6394更新時間:2019-02-06 01:15:26

    尤其是日本和平以來,德川幕府連續數次發出勸農令,抑製地主富農的勢力,同時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得一反的糧食產量提高了0%以上,雖然不如中國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但也相當不錯了。

    而糧食產量的迅速增加,帶來的是社會經濟的全麵發展。大量人口被解放出來,開始從事手工業。而手工業的發展,又變相帶動了經濟作物的種植,使得整個日本社會的封建農經濟開始受到衝擊,商品經濟的意味越來越濃。

    各地的藩閥領主們雖然想盡力保持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不許農民種植年貢(糧食)以外的作物,但有些事情是他們也很難控製的。曆史上在18世紀初時,全日本就出線了許多特產作物區,如1706年時,大阪府及兵庫縣一帶6.8%的土地就已種上了棉花;養蠶主產區則集中在關東和東山地區,17世紀較16世紀蠶絲產量增長了整整一倍,而到18世紀時日本國內蠶食已基本自給自足,無需過多進口;油菜籽、蠟樹主要產自中部地區;大豆盛產於本州東北。

    各地大名們對此憂心忡忡,他們感情上不願意接受這種商品經濟社會,但在獲得巨額財政收入之後,他們又不得不大喊“真香”。領主、幕府、皇室的領地年貢,也從原來幾乎全部是糧食改成了“三分之一繳銀製”,更有甚者,一些地區的領主幹脆不再硬性規定,其領民的貢賦繳納已經完全貨幣化。

    而在東岸的這個時空,日本商品經濟發展的速度比曆史同期有所超前,東岸日本公司推演了一遍,發現如果全麵進入日本市場,是可以獲得超出想象的巨額利潤的,前提是幕府公方許可,同時大阪的商人集團也進行配合。

    特別是這會東岸與順國關係冷淡,一些商品的進口量銳減,偏偏本土給遠東諸藩下的限製又很多,戰爭不在選項範圍之內,因此隻能通過另選原材料來源地來平衡下了。朝鮮目前已經被東岸人改造得融入了遠東經濟體係當中,如果能夠把人口三倍於朝鮮,物產、金銀也更豐富的日本也納入這個體係的話,那麽對於遠東諸藩的財政改善將大有裨益。

    韓贗春在日本工作多年,對於公司的這個想法還是比較清楚的,而且他本人對此也十分支持。因此,這會在聽到有幕府公方的人找上門來後,他就十分重視了,打算與他們先行接觸一下,看看是個什麽意思。而如果是幕府方麵想通了,想要與東岸進行全麵貿易合作,比起荷蘭東印度公司還要更進一籌的話,那了就真的太好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