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啟的辦法(2/3)

作者:幸福來敲門字數:7276更新時間:2019-06-30 19:19:06

    稻穩襯底一尺餘,上加草灰盈尺,置種其中,複以灰穢厚覆之,上用稻草斜苫之,令極厚”

    再如北土風氣高寒,即厚草苫蓋,恐不免冰凍。欲避冰凍,莫若窖藏。吾鄉(指上海)窖藏,又忌水濕,北方高地,掘土丈餘,未見水濕,薯入地窖,即免冰凍,仍得發生(發芽)。

    經過這一番躬踐後,徐光啟有了信心後,當下寫了番薯十三勝,大力誇獎番薯的好處,在民間全力推廣。

    經徐光啟這一番努力,番薯在蘇淞開始種植,但還沒有傳播至北方時,明朝已是滅亡了。

    然後清朝大力推廣,從康熙到乾隆,特別是乾隆五十一年時,朝廷用發布政令的方式,讓直隸,山東,河南三處全省推廣種植番薯。

    所以總結到這裏,後世讀史的人,隻能用‘時也命也’這樣的話來感歎了。

    於是林延潮對徐貞明道:“這薯種在北地過冬的辦法,我有一位同鄉名叫陳振龍已是找到一二,他……”

    林延潮將諸如番薯過冬的辦法,大略講了一點,當然最後上樹的本事,咱們不能教。

    但林延潮幾句話,已是令徐貞明目光閃閃。

    他不由擊掌道:“這番薯若真有備荒之用,移種到北方,能令無數百姓免於餓死,那麽今年河南王安,湖廣梅堂,也不會有人揭竿而起,數萬窮苦百姓響應了。”

    “學士大人,你這位同鄉的這番薯過冬的辦法,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才是事功啊,也隻有學士身邊有這樣的人才,徐某對學士的事功之學是真正的心服口服!”

    林延潮聽了不免慚愧,他也是照抄徐光啟而已。

    依徐貞明的辦法,興修水利,一定會觸犯權貴的利益,那是要重新切蛋糕的,但徐光啟就繞開了這個思路,既然暫時無法改變生產關係,咱們就努力發展生產力。

    最後徐光啟按照他的方法事功成功,從實踐裏出了真知。

    但話回來,誰又能金手指不是事功,這就是傳中的‘生而知之’啊。

    林延潮謙虛道:“此不過道而已,何足道哉,但此事雖已有其法,卻沒那麽容易辦啊。”

    徐貞明黯然道:“是啊,要事功也要得人方可。此策雖好,但必須朝廷支持,否則誰來教老百姓,令番薯在北地過冬之辦法。而且這耕種番薯的事,必須募集南方富有經驗的農人來京方可。”

    “所以朝堂上哪裏有不因人成事的道理?若讓學士來接替徐某來為屯田禦使就好了,學士不禁才華勝徐某十倍,而且繞開了得罪權貴的辦法。可惜學士乃當朝儲相,區區屯田禦史是不會放在眼底的。”

    林延潮搖頭道:“徐兄錯了,林某隻知取巧,此不足取也,在林某眼底如徐兄這樣敢為老百姓出頭,得罪權貴,才是真正值得佩服的官員,也是我等讀書人的脊梁所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