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2/4)

作者:幸福來敲門字數:11754更新時間:2019-06-30 19:19:40

    林延潮道:“以孺東兄之才,我心底已是有數。”

    兩人到這裏都是大笑。

    對飲一杯後,徐貞明命下人取來一疊厚紙奉上:“當年在微山湖上,賢弟屢次提如何盡地力,某如獲新生。想我古今聖賢學問都隻是在分,朝廷分多少,窮人分多少,富人分多少。”

    “就好比家裏每月隻有一石米食,你總是費心老人吃多少,自己吃多少,孩童吃多少,將心思都用在如何分來分去才顯的公允上。以某看來倒不如將這心思都用在自己多辛苦一些,多種一些糧食來吃。”

    “這話得有些偏頗,但大體就是如此,事功之學,就是盡地力之學。古往今來聖賢想事功,必須先讓下的老百姓都能吃飽穿暖,舍此之外別無他途!故而這如何務農事就是我書中所載。”

    聽了徐貞明的話,林慎,徐熥都是心想,我道如何學問,不過是課農學圃而已。

    想到這裏,二人對徐貞明有些看輕,不明白林延潮為何大力邀此人來書院教學。

    林延潮卻道:“孺東兄所言發人深省,我們事功學派常提通商惠工,但通商惠工必以農事為先。這又是什麽道理呢?大家都知道,咱們鄉裏都設有市集,每逢初一十五,老百姓即拿著農貨去趕集,互換所得。但為何要初一十五設市集,而不是都設集呢?”

    “那是因為老百姓手裏的農貨沒那麽多,每日都去市集反而耽誤農事。但若是老百姓手裏農貨足夠,不僅自己足夠吃了,還有多餘交換,否則放在手裏就爛掉。如此他們必然有空就去趕集,那時不重生產而在交換。鄉市裏再以初一十五設集反而不便,改為有集,這才是真正的通商惠工。”

    “故而農事一日不穩,我們一日不足以談通商惠工!故而正如孺東兄所言,這盡地力才是下第一等之學。”

    聽了林延潮之言,徐光啟眼底有一等亮色升起。

    林慎,徐熥,翁正春等人也是心悅誠服,明白了他請徐貞明的用意。

    徐貞明沉默半方道:“賢弟之見識,某不及萬一。”

    “慚愧之餘,某想起某少年曾羨班都護,書生投筆從戎,又曾羨荊軻高漸離,狂歌過燕市,而今已經風燭殘年,想的隻是給後世留些什麽。我不圖青史留名,隻願有益於子孫就行。”

    眾人聽徐貞明之言都十分欽佩。

    而林延潮也是點了點頭,從以農為先再到通商惠工,自己的學也算是跨出了一大步。

    這看來沒什麽區別,但卻是堅實的第一步。

    為何這麽呢?

    儒家強調士農工商等級尊卑來保障農民的利益,而法家則是國家壟斷其他一切之利益,來鼓勵耕戰,

    所以在農事上,無論是法家和儒家都是一致讚成的。

    董仲舒當年提出新儒學,他明白一個新的學貿然提起就會引起大的辯論。

    所以董仲舒先提出了大一統,大一統是儒家與法家的共識,先取得共識再默默推行自己的主張。

    林烴當初得知自己大力推廣番薯,感到放心也是如此。

    他可能對事功之學並不了解,心底存有懷疑,畢竟從南宋以後,這事功學派已是斷代多年,但林延潮的第一步卻是得到了他的認可,同時也贏得了很多士大夫的好感。

    但下一步怎麽走卻是兩?

    林延潮要以農為先,是為了發展商業工業,按照國富論裏所社會化大分工的細分,提高生產效率才是正途。

    但是儒家法家卻是通過壓抑其他行業來保障農業。這就如同戰國時農家的主張一摸一樣,農家提倡上至子,下至百姓,這樣君民同耕的辦法來鼓勵農業,甚至還提及市無二價,也就用統一價格的方式,來保證農業的生產利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