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217章 搖擺不定(1/3)

作者:讓你窩心字數:6480更新時間:2019-07-19 11:46:23

    安童的含糊其辭,讓真金徹底冷靜下來,他並非是一個毫無見識的‘白’皇帝,嚴格的自幼就被作為皇帝的繼承人來培養的。他接觸過儒、佛、道等當時最先進的文化,最後接受了儒學,先後受教於名儒姚樞和王恂等人,被封為燕王的時候,便被任命為中書令。

    中書省為元代最高的行政機構,中書令即中書省之首腦,秩正一品,地位很高,此時他年僅二十歲。在立為太子後,又被命為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次年,他開始到中書省「署敕」。每月到中書省官署二次,對必要的公文簽字畫押。作為太子廣泛地參與了國家的政治活動和殘酷的權力鬥爭,經曆了元朝建立初期跌宕起伏的曆史進程。

    真金的經曆讓他對國家製度、政治製度有了全麵的了解,明白其中的得失。他知道父汗早期的成功,是由於其明白地理上的大一統,必然需要文化與政治上的大一統,因此定都漢地,修築大都城;建立年號、國號及有關禮儀製度,設太廟祭祀祖先,製訂中原朝儀等;除此之外,建立中央集權的王朝官僚機構。並采取了重農、尊儒等一係列措施。

    雖然如此,但作為一個入主中原的騎馬民族,真金在學習儒法和參與政事的過程中,以為其漢化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徒有虛表。何況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頒布詔書,闡明了自己的建製原則:祖述變通。祖述就是繼承蒙古舊製,變通即進行漢化改革,這就注定了元朝的變革並沒有深化,以致傳統的政治弊病一個不少,非傳統的政治弊病也一個不少。

    首先忽必烈後期對於漢化的推進並不積極,漢化進程遲滯,僅把它當作一種準宗教對待。這本身也是因為蒙古大帝國疆域寬闊,站在蒙古的角度,漢地隻是蒙古大帝國的一部分,所以蒙古統製階層從未站在中心論的位置看待元朝,且麵對的是多元文化: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亞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中原漢文化。這麽多選項對比下,在舊宗統製階層當然不會認為漢文化優越,也就缺少漢化的內在動力。

    其次,蒙古人不識漢字,宮廷主要使用蒙語,建元後創立蒙古新字,凡官方文件,必用其書寫再以漢文附之,這就導致漢人也不得不學蒙古文,否則想做個吏員都很難。且蒙古人大多不懂漢文化,特別是儒學,講來講去他們都表示聽不懂,儒師教儒書多年,不知其義,而西番僧教佛經,一夕便曉。

    再有,正因為蒙古人沒有融入漢文化之中,以致他們瞧不起漢文化,接受漢文化十分緩慢,大多數人始終對漢族地區的典章製度、思想文化比較隔膜。也讓他們不會重用漢人士子,朝廷也長時間不舉行科舉,儒家士子們便無法進入官僚體係。

    此外由於保留了諸如投下製度、斡脫製度、賜賚製度、怯薛製度等等大量的蒙古舊製,蒙古貴族們便得以利用特權肆意貪汙腐敗,製造了諸多斂財的名堂,而這也成為官場常態,不貪不腐反而不正常,使得朝廷本身就像一個大貪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