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0章 又見佳作(1/2)

作者:鋼城小草人字數:6290更新時間:2019-02-15 11:39:52

    一到遣唐使沒幾個國人不知道的,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近三個世紀的時間裏,倭國為了學習中原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知道遣唐使存在是一回事,了解遣唐使又是另外一回事,邸報上也沒有遣唐使的信息,鬼知道這幫人找自己做什麽?

    倭國現在好像處於奈良時代,都成在平城京,此期間曆代皇注重農耕,興修水利,獎勵墾荒,社會經濟得到大為發展,此時的奈良朝受盛唐文化的影響,又通過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從而出現了倭國第一次文化全麵昌盛的局麵。

    奈良時期的倭國就是一個盛唐的山寨版,對唐代的模仿到了癡迷的程度,貴族中幾乎人人都會唐話,對唐人更是恭敬有加。

    唐代的航海技術還不發達,就連最基本的指南針還要等到宋代才出現、什麽密封艙、龍骨等技術更是遙不可及,海上航行艱難可想而知!

    遣唐使在難波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出發。根據不同時期,航行的路線分為北、中、南三條。

    北路航線,即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經過洛陽﹑最後到長安。這條航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較安全,船隻遇難情況較少。

    中路航線,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徑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轉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所需時間較短,一般十左右,甚至三可達,但風濤之險基本上與南路相同。

    南路航線,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於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危險較大。北路和中路都需航行三十左右,甚至更長時間。

    不管是那條航線,在唐代這個科學技術下都是凶險萬分,要橫渡波濤洶湧的大海並不是容易的事。風暴經常使航船傾覆,或者把它們吹到台灣甚至越南等很遠的地方。有人回國後將海上之旅描繪得十分恐怖:“自雲路經地獄之門,親見其上氣色蓊鬱,又聞呼叫錘鍛之聲,甚可畏懼也”。

    就是因為艱難,遣唐使才顯得虔誠,在大唐朝廷留下了極好的影響,很多大唐文人都和遣唐使有來往,甚至視為知己寫詩相贈。

    如李白的“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就是其中知名的一首。

    甄乾不喜歡倭人,但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堅韌不拔的性格,遠涉重洋置生死於度外,隻為了將大唐的先進文化帶回到國內,幾乎是在挑釁死神的耐心。

    “倭人,找我何事,我好像和倭人沒有交集,讓他們回去吧!”

    甄乾直接下了逐客令,老鴇一聽甄乾不想見,立即轉身道:“甄司戶不願意見你們,你們走吧!”

    為首的一個矮個子穿著青衣唐服,看樣子在唐朝廷還封了一個官,聽見老鴇的話,立即給老鴇遞上一個手袋,裏麵恐怕有不少的黃白之物:“請再通傳一聲,就我們是慕名而來,想見一見寫《愛蓮》的甄乾,希望能給我們一個一睹甄郎風采的機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