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99章 祭祖(二)(1/3)

作者:鋼城小草人字數:7968更新時間:2019-02-15 11:40:10

    按照竹書紀年所記:“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仗而廟祀之”。

    這便是祀祖的****,從此以後,曆代的帝王都重視對祖宗的祭祀。供奉食物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采用的方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祭拜先祖的意義卻是相同的,自己的祖先和、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之靈”,時時刻刻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佑和保護。

    善盡孝道,儒家視“祖先崇拜”為“孝道”之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

    祭祖的基本含意是要後代子孫對於死去長輩盡孝,孝順的表達除了在生前的奉養,亦包括死後的祭祀,從安葬開始,安葬之後繼續祭祀,以表明子孫對長輩的敬意與孝心。

    慎終追遠,“慎終”是對死亡的慎重態度,在死亡時謹慎處理;“追遠”則是死後繼續的紀念。

    孝道的表達從臨終的安葬到死後的祭拜,對儒家或中華文化傳統而言,主要是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維護宗族是祭祖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增強族係的血脈聯係,保持家庭的身份,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使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保持完整與永久的儀式。

    祭祖活動間接促使後代子孫緊密團結,形成互助的宗親,並對本家本族有更深的認同感與向心力,藉以維護宗族,讓同一血脈、姓氏的人因此更團結互助;安家固邦:就治國而言,古代封建製度下,孝順與齊家、治國是相通的。

    無可否認,儒家祭祖的幅度不是純粹倫理性的,因為它多少也帶有一點宗教色彩。

    國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是不滅的,甚至相信人死後可以降禍或賜福,“文王既沒,在帝左右”,為了安葬祖先、安慰生者,必舉行葬禮,留下許多墓葬和隨葬品;為了供養祖先,要修家廟、建祠堂,從不會絲毫的吝嗇。

    每年新年祭祖,都要重修家譜、編族譜,家族的人口每年都要有些變動,都會在這一裏記錄在家譜上。

    孟丫一定要跟過來的意思很明顯,想得到甄家的正式承認,雖然孟丫不是甄乾明媒正娶的妻子,還不能進入甄氏家譜中,根據宗法製度的規定,妻妾關係的實質是一種主仆關係,妾對妻必須恭敬有加,不得逾矩。

    但妾生的庶子是妻宗法意義上的孩子,是法定的母子關係,也就是,妾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妻產下後代。妾與自己的後代隻是血緣上的母子關係而不是宗法認可的母子關係。

    不過妾也需要得到甄家的認可,不然生下的孩子隻能是婢生子(奸生子),和後世的私生子意思差不多,得不到家族的認可,所以為了自己以後的孩子,孟丫還是忍著***之痛出現在甄氏祠堂外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