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62章 武器不如美酒(1/2)

作者:鋼城小草人字數:6520更新時間:2019-02-15 11:42:01

    馬蹄鐵又稱馬掌,是馬、牛等牲口裝釘在蹄上的鐵製蹄型物。

    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厘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麵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麵接觸,受地麵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麵,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馬蹄鐵可能是羅馬人發明的,並在公元前一世紀的遺跡中有發現。

    常見的馬蹄鐵是鐵製的,相當輕,從一邊衝壓出一個穿透的釘孔。馬蹄鐵的邊緣經常呈波狀的輪廓,未固定的兩端彎成一個防滑刺。

    唐朝沒有馬蹄鐵?

    當初甄乾發現馬蹄上竟然沒有釘馬掌的時候,當場就囧了……。

    從唐代中期到宋代,中原王朝難以直接控製西北地區,盡管與周邊各民族之間有數額巨大的以茶、絹換取馬匹的貿易行為,但給馬釘掌的技術始終沒有隨著“胡馬”的輸入而在中原地區流傳開來。

    所以,馬掌技術始終被認為是一種新奇的域外事物。

    追溯馬掌的材質,寬泛的,還使用過葛藤等材料包裹在蹄掌上。“健馬鐵裹足”以及“以葛編蹄”,這可看出除用鐵鍛打馬掌外,還有這種極為簡陋的馬掌。

    其實嚴格的起來,大唐並不是完全不知道在馬蹄上釘馬掌的事情,常見的多是用一些堅硬的木料,或者直接用葛布藤麻之類的材料將馬掌包裹起來,減少馬蹄在堅硬的地麵上摩擦。

    室韋人同樣很早就知道這一點,但室韋人用的辦法更加的直接,用柔軟耐磨的厚牛皮包裹馬蹄,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反正室韋最不缺的就是牛皮。

    大唐為什麽沒有出現馬蹄鐵?

    其實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難回答,就算大唐知道馬蹄鐵的存在和好處,也不可能會用馬蹄鐵裝備戰馬!

    首先看看大唐盛唐時期全國一年的鐵產量,就已經很能明問題了,根據史料記載,盛唐每月產鐵二十八萬斤,年產量就是一百六十多萬斤,相當於五百噸左右。

    隻有這麽一點鐵料,需要供應全國,其中農具、日常用鐵占了很大一部分,再加上軍隊兵器和盔甲的需求,這點鐵料根本就不夠用。

    同時唐代整體的冶煉水平也十分低下,石炭根本沒有運用到煉鐵工藝中,這才造成了鐵料奇缺的現象。

    這當然是官方統計的數字,實際上加上民間的煉鐵,鐵產量要比官方的高許多,但是看看宋代的鐵產量就知道唐宋的差距了,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麵證實了整個宋代社會商業繁榮的程度。

    甄乾一開始並不知道唐代的鐵產量是多少,雖然知道古代鐵產量不可能比後世一座高爐要多,但唐代少的可憐的鐵產量還是讓甄乾感到震驚。

    但震驚的同時,也是大的機遇!

    現在五峰列島八成的鐵礦石來至後世世界最大的南浦鐵礦,由於采用了石炭技術,一年的鐵產量輕易的突破了三四十萬斤,這還是甄乾沒有控製南浦鐵礦的結果,如果等到有實力占領南浦鐵礦,鐵產量突破千噸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