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71章(1/2)

作者:雅玩居士字數:4812更新時間:2019-10-13 06:14:25

    水晶肴蹄是在古菜“烹豬”和水晶冷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者之間一脈相承,用料基本相同,都用蹄膀和花椒鹽,用鹵湯壓凍而成。不同的是“烹豬”不用硝水,而水晶肴蹄用硝水,故後者又稱“硝肉”“凍蹄”。我做過中醫,當然知道“硝”就是芒硝,性苦、寒、鹹,隻要嚴格控製用量,就不致有恐癌之虞。

    同江南許多地方一樣,以前,鎮江人習慣清早進茶館,泡壺香茗,將肴肉蘸著香醋薑絲當點心吃,所以有“不當菜”之。鎮江“三怪”,為“肴肉不當菜,香醋擺不壞,下麵煮鍋蓋”,鎮江的“鍋蓋”麵,是一種下法特殊的刀麵,性韌、爽口,夏日頗為流行,既可單食,也可吃粥時搭食,兼做菜。

    “洗手作湯羹”,舍妹煮的一種大肉丸也極有淮揚風味。肉丸大過湯圓,以五分精一分肥的比例剁成糜肉,加鹽、糖、雞精等作料使勁攪拌,鍋裏水開,以湯匙刮下。再入薑蔥大料,改火煮半時。直到肉丸裏油汁逼出,湯水釅濃,肉丸既嫩又韌,香鮮滑爽。若配上香菇、金針菜或是冬筍,就有幾分羽扇綸巾和才子佳人的玄妙了。

    籠湯包是地方風味吃,也是許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早晨的時光裏,除了那些老字號店堂食客盈門,深藏於坊間巷口的籠湯包麵點坊,還有夫妻吃店,也總是透著熱鬧,門口的爐子上垛碼著高高的蒸籠,一派熱氣騰騰。店裏人一邊有序地忙著照管客人,稍有空隙即過去包一下湯包。看他們做活十分有趣:將一張皮子放在手心,填上餡,手指夾住皮子的邊,在順時針旋轉的同時,另一隻手將皮子呈水紋形牽褶捏合。包製的過程又有幾分像是在擰螺絲。包好的籠湯包比一隻乓乒球稍大,頂部的褶痕,看上去竟然像極肚臍眼。

    皖江人不稱“籠湯包”,而是喊做“籠包子”。“喂,老板,上兩屜籠包子!”“嗨,服務員……再來一籠蟹黃的籠包子!”比菜碟子稍大、經百千次熏蒸而變得烏黑的蒸屜端上來了,十數個玲瓏白透的籠湯包臥於其間,一個個外皮極薄,微微泛著油光,裏麵的餡料還加入了蔥末,隱隱透出一絲綠意,讓人看了就食指大動。籠湯包價廉物美,風味獨特,既可以作為早間快餐迅速填飽肚子,也可以是樓堂館所氣派的大餐中間上的一道點心。蕪湖人起籠湯包,自豪感溢於言表。

    籠湯包,顧名思義,就是用蒸籠蒸出的有湯的包子,其薄皮裏除了包著鮮餡外更有飽滿的一口鮮湯。籠湯包吃時要趁熱,稍微涼點,味道就會打折扣。長江三角洲一帶,很多城市都聲稱自己才是籠湯包的發源地,比如南京、揚州、無錫和杭州。以我吃過的口感,南京、杭州以鹹提香,上海、無錫以甜提鮮,鎮江湯包湯汁嫌少了點,揚州的富春茶社的湯包雖吃起來也柔軟可口,隻是體積稍大不夠精致……這裏我要特別提到武漢的湯包,因其內餡放的皮凍多,感覺湯汁十分富裕,且湯包的口形似鯽魚嘴,肉餡微露,隻是難免覺得油味重了。至於名稱,一般根據所選輔料命名。如“蟹黃湯包”或“蝦仁湯包”“三大菌湯包”,等等。還有像淮揚的“文樓湯包”、成都的“龍眼包子”也均為精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