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二十六章心態失衡(1/2)

作者:天真的豎瞳字數:6418更新時間:2019-06-30 04:53:03

    這次給《包青》慶功的酒會,邱德艮請來了不少文化娛樂圈子的人,杜奇和王組賢一進入酒會,頓時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大多數人是被王組賢一襲清新典雅的魚尾裙禮服所吸引,不過真正上得台麵的那些人,目光卻都落在了杜奇身上。

    以杜奇現在的地位,想要和他拉上關係的人極多,不過在看到了第一個上前的人之後,其他人都停下來了腳步。

    香港的文化人多少都跟《明報》有過關係,所以金鏞在香港的文化和出版界,隱然有“盟主”之地位。

    港經濟學的教父級人物林山木曾在《明報》資料室做過資料員,經金鏞賞識派往英國學習財經,後自立門戶建立《信報》;以散文廣受歡迎的作家張君默在《明報》做過記者家江之南曾經是《明報》的編輯,女作家亦舒也在《明報》當過娛樂記者。

    而《明報》的專欄版在香港文化界更是極具江湖地位。即便是報低酬,仍然趨之者眾。在《明報》開專欄已經成為香港文化人身份一種象征。

    看到來人,杜奇當即笑道:“許久未見,查先生精神越加見好了!”

    金鏞擺擺手:“你這也不用客氣,反倒是顯得生分了,我聽你之前剛剛去了華夏,不知道有什麽看法?”

    杜奇想了想,卻道:“具體的我沒法的太多,不過卻聽過一個笑話,有一次聯合國召開會議,華夏、美國和蘇聯的元首都坐車去會場,三輛車行駛到一個丁字路口,美國人朝左轉,蘇聯人朝右轉,司機請示後麵的首長走哪條路,首長告訴他,打右燈,朝左轉!”

    金鏞聽完之後也忍不住麵帶微笑,心裏細細琢磨,心中卻十分嚴肅。

    《明報》在60年代曾開辟“北望神州”版,每刊登有關華夏的消息,滿足香港人對華夏一無所知的需求,從此《明報》便以“言論獨立”的形象成為報道華夏消息的權威。

    盡管《明報》與金鏞在有關華夏問題上的立場常被人譏笑為“機會主義者”和左搖右擺的“牆頭草”,但進入八十年代《明報》已經發展成為一份擁有讀力報格的知識分子報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明報》的社論一直對香港社會具有較大影響,不僅備受港英當局關注,甚至也受到內地和台灣的重視。

    金鏞一直在關注華夏的改革開放,和很多香港人一樣,金鏞對這項政策能否長久執行心存疑慮,卻沒有想到,杜奇作為一個從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對改革開放的信心比他還要足。

    這種事情除了等待時間檢驗,誰都不敢妄下結論,金鏞原本隻是想要試探杜奇對華夏的觀感,沒想卻聽到了一個有趣的回答。

    這邊和金鏞交流著,杜奇卻想到了上一世的情況,香港回歸十餘年,港人依舊對華夏有諸多排斥,一開始是沒有擺正心態,看不起‘窮親戚’,但等到華夏發展起來了,對華夏的依賴越來越強,但歸屬感仍然缺乏。

    實際上香港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是華夏對外的窗口,可等到華夏漸漸開放,這個窗口的作用漸漸地就減少了,重要性降低,受到的關照也減少了不少,加上原本的‘窮親戚’開始發達,也讓不少香港人感覺心態失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