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六十三章 麻煩事(1/4)

作者:晨光路西法字數:10320更新時間:2021-04-22 19:06:39

    人情這種東西,在華夏的文化當中,有幾種不太一樣的含義。一是,人情是指個人遭到各種不同的生活情境時,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二是,人情是指人與人進行社會交易時,可以用來饋贈對方的一種資源。而第三,人情是指華夏社會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的社會規範。

    其實徐君然也明白,自己給關波打了這個電話,肯定就要欠下對方的一個人情。

    而他更明白,關波,非常樂意送給自己這個人情。

    促使華夏人對別人“做人情”的主要動機之一,是他對別人回報的預期。在一個講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文化裏,資源支配者施恩於他人時,雖然能夠預期受者一有機會終將回報。可是,由於人情很難用客觀的標準來加以衡量,不僅對方回報的時日遙遙無期,對方回報的方式也難以預計。因此,資源支配者隻能依照對方權力的大來估計他可能做出的回報。對方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掌握的資源越多,他可能回報的層麵越廣,回報的方式也越豐厚。反過來,對方的地位越低,權力越,掌握的資源越少,他可能做出的回報也越為有限。

    在華夏這種關係取向的社會裏,個人所擁有的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權力。資源支配者在考慮是否要“做人情”給予對方時,除了考慮自己付出的代價和對方可能的回報之外,往往還會考慮:對方關係網內到底有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對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如果對方“交結盡權貴,往來無白丁”,而且這些權貴對自己又有直接的影響力,資源支配者在考慮他們的可能回應後,便可能“不看僧麵看佛麵”。答應對方的請求;反之,資源支配者就很有可能拒絕他的求情。

    總而言之,資源支配者在麵臨人情困境時,往往會考慮自身必須付出的代價以及各種預期的得失,權衡輕重,以決定是否要“做人情”給予對方。如果他必須付出的代價是一定的,而向他求情者的權力很大,關係很好,資源支配者不管是施恩於對方。或者是拒絕對方,預期獲得回報的絕對值均遠大於所付出的代價,則他很可能接受對方的請托。反之,則他很可能拒絕對方的請托。在中國社會中,無權無勢又無社會關係的人。在失意僚倒之餘,常會感歎“世態炎涼”、“人情如紙薄”,其道理就在於此。

    “關縣長,是這樣的,我有個朋友的親戚,在咱們縣菜市場賣菜。我想請你幫個忙,給他們在菜市場附近找個攤位。”

    徐君然想了想。對關波道。

    與其自己大張旗鼓的讓關波去查那些違法的工商所幹部,倒不如先給大牛兩口子搞一個穩定的生活來源,畢竟對於他們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想法。遠遠不如自己能吃上飯的事實來的重要。

    關波很意外徐君然會打電話找自己辦事,連忙點點頭笑道:“好,這樣吧,我跟工商所那打個招呼。縣長您讓那個親戚去找工商所的領導,報上我的名字就行。”

    徐君然點點頭:“麻煩關縣長了。”

    放下電話。兩個人不約而同的歎了一口氣,忍不住搖頭苦笑了起來。

    請托者在資源支配者心目中權力和地位的大,會影響後者是否願意將其掌握的資源作有利於請托者的分配,因此,個人和其關係網內的其他人交往時,往往特別重視“麵子”和“麵子工夫”。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麵子”,是指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所謂“麵子工夫”,其實就是一種“印象整飾”的行為,是個人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產生某些特定的印象而故意做給別人看的行為。

    

    在華夏社會中,個人的社會關係是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講究人情法則的社會,必然是個關係取向的社會。人們不僅依據個人本身的屬性和他能支配的資源來判斷其權力的大,而且還會進一步考慮他所屬的關係網絡。個人的社會關係網越大,其中有權有勢的人越多,他在別人心目中的權力形象也越大。 因此,在華夏社會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許多人用情境背景、服裝儀容、舉止動作來炫耀他的財富、學問、身份等等權力象征;還可以看到有人顯示他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所謂的“麵子工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