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臨城下(1/3)

作者:倆菜一湯字數:13288更新時間:2019-06-07 18:15:20

    和唐朝比起來,大宋先天不足,抵禦北方蠻族的重要關隘燕雲十六州被兒皇帝石敬瑭獻給了遼國,導致大宋在軍事上隻能保持固守的態勢,想要在大平原上防禦人家的鐵騎,除了人海戰術沒有別的辦法。

    其實早在北宋立國之初,趙匡胤就考慮過遷都洛陽,趙匡胤想的很有道理,他認為:開封地處平原,周圍無險可守,要守衛這裏就必須屯紮大量的禁軍部隊,這就要耗費巨額軍費,長久以後,國家難以負擔,財政崩潰則國家也就會滅亡。

    而趙匡胤遷都洛陽是因為洛陽“依山背河,形勢險固”,在那裏定都可以省二十萬大軍。

    應該說,趙匡胤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他的這個計劃卻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打斷了。

    趙光義認為,洛陽的漕運早已斷絕,經濟問題無法解決,因此不適合作國都,開封則是運河樞紐,經濟位置重要。

    應該說,趙光義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五代就有一位君主後唐莊宗,將都城遷往洛陽,結果因為漕運不通,導致經濟崩潰,從而引起禁軍作亂,國家滅亡。

    趙光義是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因為唐代以後,中國北方經濟崩潰,隻有靠東南地區向北方輸血,這就是大運河的意義。而北宋的時候,漕運已經無法到達洛陽,隻能到達開封,因此洛陽地區無法接受南方輸血,故此不適合做首都。

    也因此,大宋開封汴京成了一座百萬人的恢弘大都市。

    當年,趙光義總結開封和洛陽的優劣時用了一句話“在德不在險”,就是說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於國君的道德,而不在於地理位置。

    這句話說的似乎蠻有道理。

    但是,試問古往今來這些帝王裏,有幾個是有“德”的。

    大宋開國百餘年,到了趙佶之手,已經有亡國之相。

    朝堂之上滿是弄臣,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冗兵已經到了極致。

    正如趙匡胤所料,為了保衛首都開封,宋政府耗費巨資在都城周圍屯紮禁軍,數量越來越多。百年後,北宋禁軍急劇膨脹,戰鬥力卻十分低下,北宋有著名的“三冗”,其中就有軍隊過於龐大一項。直到如今,軍費開支竟然達到了國家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

    再加上趙佶疏於朝政,隻一味享樂,投身於藝術,整個國家在蔡京、童貫、高俅等佞臣手裏,更是朝著亡國走進了一步。

    八十萬禁軍,虛有其表,紙老虎罷了。

    十幾年後,金軍六萬人南下,就釀成了靖康之恥。

    當時金國在戰後曾經問宋朝官員沈管: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

    沈管回答:在各地養著呢,要用的時候就召喚,光是汴京周邊就有五十萬,黃河兩岸也有重兵防守,你們這群孫子肯定過不來。

    金人大笑說道:我軍從燕山南下,如入無人之境,抵達黃河北岸時,剛一交手你們的兩萬軍隊就跑了,我們用了六天時間乘小船才渡過黃河,要是你們真有幾萬兵在把守,我們豈能過去?

    在這樣近乎虛無的抵抗之下,大軍兵臨城下。

    梁山勢力,中華帝國真正的精銳,至此也才五萬餘,但火炮開道,哪有一合之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