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57章(2/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746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06

    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逐漸進入中原,經過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混戰,到了隋唐時期,騎兵的展達到了中國曆史上的有一個高峰。在這個時代,重甲騎兵一度成為主流。所謂重甲騎兵,又稱甲騎具裝,騎兵和戰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朝繼承了南北朝的傳統,在軍隊中,重甲騎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作為舊朝的一員,李淵的唐軍大概也受了一些影響。

    李世民從參軍,加上是李淵公子,因此就在自己周圍形成一個集團。李淵起兵之初,李世民身邊已經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誌玄等人領導的精銳騎兵部隊。到了擊敗薛舉,吞並隴右騎兵以後,唐的騎兵部隊大大加強,而玄甲軍也大大加強。隴右騎兵是當時下三大最精銳部隊之一,還有另外兩個分別是張須陀軍團和隋煬帝身邊的驍果軍團。加上秦瓊、尉遲敬德等名將的加入,一支真正意義上的下無敵的玄甲軍勁旅誕生了。

    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其中就包括5名“玄甲軍”。

    李世民曾用1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餘人。在決定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竇建德率領精銳主力十餘萬人前來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僅用5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大破竇建德十餘萬眾,竇建德僅率數百騎逃遁,隨後,洛陽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竇建德的十幾萬大軍也被滅,認為無須反抗,率領文武百官投降。下的局勢完全轉向了對唐軍有利的一麵。

    可以,李二一輩子親自帶兵的時候,各種不靠譜,各種坑對友,但他就憑著虎牢關的輝煌戰績,硬生生刷到一流名將的檔次是沒什麽問題的。

    到了唐初的輕騎兵已經和漢代的輕騎兵不同了,雖然去掉了南北朝時代流行的具裝鎧,減輕了戰馬的負擔。但是騎士本身的防護遠較漢魏時代嚴密。唐代的鎧甲有十三種,騎兵主要使用鐵質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護頭,兜鍪兩側有向上翻卷的護耳,有的兜鍪還綴有垂至肩背用以護頸的頓項;胸甲一般分左右兩片,居中縱束甲絆,左右各有一麵圓護,或作凸起的圓弧形花紋;兩肩覆蓋披膊,臂上套有臂護;腰間紮帶,腰帶之下有兩片膝裙護住大腿,腿上則多裹縛“吊腿”。這種鎧甲的結構非常完備。所以關於玄甲鐵騎的分類,就是專家們的問題了。

    在接下來,又是新的一輪交替,踏遍整個歐亞大半地區的蒙古鐵騎依然是回到了輕騎騎射的風格。

    蒙古軍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製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征。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麽一部分士兵就隻好在騎馬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這就和前麵過的宋騎一樣,能騎馬出戰的都是精銳。不過,宋騎是沒馬,人家遊牧民族是人少。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麵,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麵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他們體格強壯,隻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製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