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1章 繼續植入(2/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842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2

    “漢承秦製”,繼續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兩漢時期謫戍流放的地點逐步擴大到河西五郡(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很多大臣獲罪後其本人與家屬都被流徙河西。陰山、河套地區在漢代屬朔方刺史部;河西五郡屬涼州,所以我們在文獻中看到很多流徙朔方、涼州的記載。

    其中,一、二兩個地區都在南方古人所謂的“煙瘴之地”,開比較晚,最早被用來作為懲罰犯人的場所。而西北的苦寒絕域,自從納入版圖以後隨即便成為曆代統治者理想的流放場所。

    縱觀曆代的流放地點,大多數都是在其勢力範圍內,就偏就遠的,或在西北絕域,或在西南煙瘴,或是孤懸海島,或在苦寒東北。

    提起“西域”,鮑鴻馬上就會想到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蒼勁的山,挺拔的胡楊,無垠的沙漠,還有那廣闊無邊的草原,以他的曆史知識,還真沒把西域和流放聯係在一起。

    “西域”一詞是我國古代對西部疆域的泛稱。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指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位於歐亞大6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見於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國敦煌的壁畫。

    提起西域,最早的是在周穆王見西王母的傳中,當然這並不完全可信。秦代與胡人爭的是河套地區,勢力並沒擴張到西域地區。對西域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在漢代人的觀念中,“西域”的界線並不十分精確。西漢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的南疆,《漢書·西域傳》中記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則接漢,而扼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根據這個記載,“西域”的範圍基本上就是山以南,昆侖山以北,敦煌以西,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地區。《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餘國分布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

    在張騫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國的勢力。匈奴在不斷地騷擾漢代的北部邊境,漢武帝時為了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意圖,曾派張騫出使西域。但可惜的是,烏孫王沒能夠下定決心,做出決定。張騫被匈奴人扣留11年,雖然原計劃未能實現,但在這期間,張騫分遣他的副使到於闐、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開展廣泛的外交活動,同各國建立起多方麵的聯係和交流,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有不錯的展,同時還帶給漢武帝許多有關西域的準確情報。之後漢朝擊退了匈奴的進攻,在西域地設立了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

    東漢末年,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並,至晉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並起的局麵。

    西南之地,號為不毛,易動難安。今春氣漸暄,煙瘴漸起,不須殺爾,四五月間,雨霖河泛,爾糧盡氣敝,十散九死。形如鬼魅,色如黑漆,欲活不能,汝之進退狼狽矣。莫若乘此,晴地乾,早尋活路。寧作中原鬼,莫作邊地魂,爾宜圖之。

    湘、鄂、川、滇、黔、粵、桂等中國西南地區,因開比較晚,自古以來被稱為煙瘴之地。所謂“煙瘴”,即“瘴氣”,舊時我國西南邊遠的地方,因人煙稀少,樹木雜草叢生,加上氣候炎熱,山林間常常因濕熱蒸鬱而成的毒氣。南方氣候的無常,毒氣對於人體有害,特別是春夏冷暖之交的瘴氣攝人魂魄。在當時、當地的醫療條件狀況下,幾乎就等於死亡。古人通常指稱西南地區未經開有“瘴氣”的地方為“煙瘴之地”,人們往往視前往該地方為畏途。

    東北,主要是指今黑龍江、吉林、遼寧東三省所在地方。東三省冬季氣溫大都在零度以下,最冷之時還要達到零下幾十度,與其他流放地區相比,東北是真正的苦寒之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