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49章 情報(2/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178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6

    宋代又出現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8丈,頂端置板層,方闊5尺,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麵的將士通報敵情。將旗卷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竿平伸則敵人近,旗竿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竿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卷起。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杆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杆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麵旋轉觀察。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著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也就是,一般經常的雲車並不是攻城車、衝車之類的攻擊性武器,而是瞭望功能的道具。

    提高空間高低是一個辦法,另一個辦法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物理課上經常會有這樣的題目來考校關於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度遠遠比在空氣中的傳播度快,那就是聽甕。

    在鑿井的時候,把用薄皮封好口的甕放置在井裏,就可以聽到從地下遠處傳來的音響,稱之為“甕聽”。這種裝置主要用來防止敵人在攻城時挖掘地道。

    聽甕,其實就是一種口腹大的罐子。使用時將聽甕埋在地下,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有偵測需要時,側耳伏在上麵,“聽”出周邊的動靜。需要的情況下,則直接讓專業情報人員坐於甕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為了減少情報失誤,常會培訓瞎子來執行“聽”任務。瞎子眼睛不行,但聽力往往強,據方圓數十裏的動靜,都能通過聽甕聽出來。

    聽甕的明距今約有5年,《墨子·備穴》中對聽甕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有詳細的明。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聽甕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成為現代竊聽器出現前最有效的竊聽工具。如在唐代,出現了葫蘆狀枕頭形竊聽器,休息時將竊聽器枕在頭下,外麵一有動靜便能察覺;到宋代時竊聽器已相當實用,多功能竊聽器—“矢服”,成為選。矢服,就是盛裝箭(矢)的器具,用牛皮來製作。當時偵察兵都會配備這種工具,需要當竊聽時,拿出箭矢,吹足氣,夜裏枕在頭下,幾裏以內人馬聲都能竊聽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納聲音的原理而明的。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牆有耳”就這麽來的。

    除此之外,自然免不了各種密寫技術了,這個在鮑鴻看來就更不用多了,化學知識而已,明礬水寫字嘛!

    密寫術是借用於一種特殊墨水,達到寫字看不出的目的。這種特殊墨水並非什麽高科技,雖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來源卻非常方便,其實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明礬水。明礬水寫出的字,幹後在紙上根本看不出來,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跡頓現。

    中國史書上有不少秘寫案例的記載。據《金史·宣宗本紀》記載,金宣宗貞佑四年(公元116年),烏古禮派間諜帶著用明礬水寫的密信,到京師告急,請求援兵。

    康熙年間的“礬書案”,則是廢太子胤礽利用密寫術這種間諜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親征準噶爾,得到消息的胤礽決定利用這次機會解禁。他用重金買通了常為老婆(福晉)看病的醫生賀孟頫,請賀帶一份用明礬水書寫的密信,潛到宮外。誰想這事讓輔國公阿布蘭偵知,礬書被截獲,恢複皇太子地位的計劃失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