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67章 虞朝(2/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0376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45

    《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而且多是轉述春秋時人的對話,我們不能因為這兩部書成書於戰國時代便斷定其中所記春秋時人的對話統統是戰國時人的假論。況且,“三代”是一個隨時代遷移而變動的概念,春秋時人基有西周已亡而東周仍存的事實,當談話須要分辨周亡或周續的不同角時,就曾經分別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

    不過,在係統這裏得到的消息,唐虞的存在是比較肯定的。

    唐朝,是上古時代唐堯建立的王朝,後世之人經常把她與虞朝並稱,史稱“唐虞”。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製度,國家隻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製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係統的政治製度,為奴隸製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史稱唐朝。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征作戰。《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後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據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至於神話內容怎麽理解,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到時候參考他們的記憶就知道這段神化的故事是怎麽回事了。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裏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唐堯去世後,唐朝宣布告終,虞舜正式建立虞朝,史書把唐堯禪位後的二十八年稱為“唐虞之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