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九五章試驗火炮(1/4)

作者:tx程誌字數:10010更新時間:2022-01-29 00:23:43

    鼎新五年的這場烏拉爾戰役,僅僅開始一天就決出了勝負,沙俄軍隊突進大明境內的十餘萬軍隊,僅僅逃出來一千一百三十九人。

    另外在這場戰役中,沙俄損失了七萬九千餘匹戰馬,兩萬三千餘匹駑馬,其中包括一百零九門火炮,兩萬一千五百餘支火槍,冷兵器若幹。

    這是沙俄自己統計的戰報,對外公布的可不是這樣,他們聲稱在這次進攻戰役受到了大明軍隊的優勢兵力埋伏,受到了小挫,近萬人馬損失,造成了五六千明軍的傷亡。

    事實上,明軍這邊共計三百八十七人傷亡,直接陣亡五十七人,傷重不治或感染陣亡七十二人,共計陣亡一百二十九人,約三十八人屬於重傷殘,輕傷員二百二十人。

    其中陣亡軍銜最高的軍官是九四團中校團長兼旅參謀長陳浩祥,他是前線指揮戰鬥,被獵犬炸藥包炸塌前線指揮部,與其同時陣亡的包括四名參謀和兩名通訊員。

    當然,取得的戰果就非常可觀了,俘虜一萬七千餘人,繳獲戰馬七千四百餘匹,斃敵八萬三千餘人,繳獲火槍約兩萬支,刀槍冷兵器約七萬餘件。

    作戰分析會議上,大部分傷亡是被沙俄軍隊的獵犬或狼群炸藥包炸傷的。為此,大明決定在鐵絲網的基礎上,設成網狀鐵絲網,避免類似的悲劇發生。

    隨後,烏拉爾戰役的詳細情報就匯聚完畢,發送給了全旭。

    全旭看著戰報,有些感慨。

    說起機動防禦,很多人都認為二戰期間的德國曼施坦是機動防禦的大師,也有人認為這個防禦理論是德國人發明的(詳見遠征士兵決戰第三帝國)事實上呢,這種機動戰法,最早出現在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手中。

    劉裕在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北伐南燕時,以及義熙十二年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軍3萬多騎兵,從此卻月陣名揚天下。其實這裏麵就包含了機動防禦的理論和實踐,在北征南燕的時候,他采取車陣正麵防禦,遊騎側後防禦的方式,讓燕軍毫無頭緒,後來對魏國作戰的時候,更是以車、步、水、騎四種兵種聯合作戰。

    從此之後,卻月陣失傳,因為這需要嚴密的配合。直到南宋中後期,孟珙統領南宋川蜀、京湖兩大戰場,以一人之力統禦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在南宋抵抗蒙古的時候,孟珙就是采取水軍機動防禦的策略,牢牢守住千裏江防。

    現在總參謀部在大明國土龐大,采取了這種戰略,不過是在冷兵器的基礎上,利用了鐵路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

    這一道理論,各國都有著各自的特長,s軍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德軍則是以裝甲車、坦克車的機動性能,從而以有限的兵力,完成大規模包圍殲滅的戰略戰術。

    站在全旭這個上帝視角上,很容易看出這種鐵路機動防禦的弊端,那就是敵人會破壞鐵路,不過這種情況並不難解決,炸毀的鐵路,隨時可以維修,而且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事實上,在沙俄主動挑起這場戰役之後,安北都督府就決定組織兵力開始反擊,趁著沙俄軍隊大敗,而且大明的鐵路已經修到了烏拉爾山,那麽後勤補給也不存在問題。

    隻不過,大明軍隊在耐寒方麵遠遠不如沙俄人抗凍,為了避免出現非必要的戰鬥減員,大規模反擊會推遲,等到冰雪融化之後。

    當然,現在也沒有閑著。

    而是把烏拉爾戰役當成了大明的新武器試驗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