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32章 天上掉銀子一樣(2/4)

作者:煙頭不滅字數:8208更新時間:2021-04-27 04:56:34

    到海鹽的管製,這邊涉及到了鹽務的問題上來了。

    大明的鹽稅高是一個特點,但是這並不是阻礙鹽費居高不下的關鍵原因,最大的問題在於販售鹽的人活著商號必須持有大明官府所頒的鹽引。

    明朝時期,如果想要合法販鹽,商人必須先向政府取得“鹽引”。每引一號,分前後兩卷,蓋印後從中間分成兩份,後卷給商人的,叫“引紙”——鹽引;前卷存根叫“引根”。商人憑鹽引到鹽場支鹽,又到指定銷鹽區賣鹽。如此看來,“鹽引”可以和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糧票”、“油票”、“肥皂票”做一個不甚恰當的類比——明朝,拿著鹽引領鹽;當年,父輩們拿著糧票買糧食。

    鹽業專賣就是國家實行壟斷經營。這種做法始於春秋時的齊國,始作俑者是管仲,但到秦朝和西漢初年,鹽業專賣實際上是廢除了。漢武帝想增強國力征服匈奴,於是采用大鹽商東郭威陽的意見,從元狩四年(公元前118年)起在全國實行鹽業官賣製度。在產鹽的8郡和6縣設置鹽官(均由原來的鹽商擔任),招募百姓由政府提供“牢盆”(煎鹽之鍋)等工具製鹽,成品鹽由政府定價收購、設官販運,實行專賣。

    唐肅宗寶應六年(76年),鹽鐵使劉晏進行改革,生產和零售都交給商人,政府隻控製批這一環節,即政府收購成品鹽並加價批給商人送到各地零售。宋代之後又逐漸形成了鹽引製,即商人花錢(或支付其他實物,如明代開中製下就是送運糧食到邊關換取鹽引)購買鹽引(食鹽的專賣證)到指定鹽場取鹽,並運到指定地區零售。這種鹽引製在不同時期做法也不完全相同,雖然如此,但是鹽引製度直到清朝也一直在采用。

    可以正是這兩大原因才讓食鹽的價格居高不下,甚至一些鹽商在實驗裏摻沙售賣。

    當然,這種情況也與當時實驗的製造業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製鹽工藝的老舊,和鹽產地、氣等原因,幾乎鹽的製造還處於相當原始的階段。

    而楊銘這種鹽田的新式製造方法顯然就是非常先進的,隻需要有人將海水引入鹽田之中,然後任憑他風水日曬便可以得到海鹽,這樣的方法不僅不需要熬製法那樣需要大量的柴火,就連人也隻需要少量的掃鹽工人,兩者一比較這種辦法的優勢無疑便非常明顯的顯現了出來。

    聽楊銘一,其他的人無論是官員還是士紳眼神都活躍起來。

    正如楊銘所的那樣,不能一條鹽田修通,他們還不能分成段修建嗎?

    不僅能一邊修,還能一邊開始用鹽田產鹽,他們在得到利益的同時這偌大的功勞也落到了他們的頭上,這無疑讓他們每個人心裏都不出的興奮。

    “楊大人所言甚是!隻要咱們分開製造者鹽田,在材料充足的情況下咱們甚至可以將惠州府內其他兄弟縣的青壯都聚集起來一起修建!”惠東縣縣令無疑是最急切的一個了,身為楊銘欽點的製鹽縣,他的功勞無疑是除了楊銘和劉儀之外最大的人,所以他將來得到的回報自然最多,理所當然的就開始謀劃起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