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77章 朱由檢論大明官製之弊(1/2)

作者:任國成字數:4096更新時間:2021-10-06 22:44:11

    “我大明效仿元製,在中原設立十三布政使司,主管各地民政,為了分權,又同時設立了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管刑法軍事。

    布政使分左右,皆為從二品,其下又設參政多名,皆為從三品,參政之下又有參議,皆為從四品。提刑按察使為正三品,其下又設副使正四品,再其下又有五品僉事多名,以上皆為省級官員。

    參政參議副使僉事外派,是為分守道、分巡道,這種外派的分司數量眾多。比如山東共有六府之地,分司便有十六個之多,山西有五個府,外派分司有十三個,陝西八個府,分司竟達二十四個!

    縣上有州,州上有府,府上分司,分司之上才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管官的官太多,管民的官太少。在地方官員中,知縣才是親民官,卻隻有七品,而府司官員皆為四品以上。

    事實上在三司之上還有巡撫總督,更是一品二品的封疆大吏!

    知縣為親民官,牧民十數萬,然才是七品小官,上麵官職大過他的太多太多,服事奉承上麵的長官還來不及,哪有功夫親民?

    管人的官員多,做事的官員少,久而久之,官員便隻知道坐而論道、媚上淩下,誰願去管百姓死活?便是那一眾知縣,除了撈銀子,一應庶務也都推給師爺胥吏,從來不肯親力親為。”

    朱由檢侃侃而談,訴說著大明地方官製之弊,洪承疇和溫體仁聽得連連點頭。

    溫體仁還好,中進士後一直待在朝廷,沒再地方曆練過,而洪承疇則是久曆地方,當過參政這樣的分守道,也當過巡撫的,對朱由檢所說自然深有感觸。

    “然大明官製是從太祖之時一直承襲下來,為之奈何?”溫體仁歎道。不得不說,朱元璋設立的這一套官製很不合理,但要想改變談何容易。

    洪承疇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二位愛卿皆熟讀曆史,可知道哪朝哪代官製最好?”朱由檢問道。

    溫體仁想了想:“應該是盛唐之時吧?”

    朱由檢搖搖頭:“盛唐固然不錯,但以朕看來,官製最好者最合理者當屬漢朝!

    漢朝之時,施行郡縣之製,縣之上是郡,郡之上則是朝廷。縣所管轄的地盤和現在的縣基本相同,而郡則相當於現在的府,漢時縣令秩千石,郡守秩兩千石,階位俸祿堪比朝廷九卿大員,地位極其尊崇,遠超現在知府!

    郡守縣令地位極尊,上麵沒有多少長官,故不需要大量時間用來奉承上司,更多的時間能用在親民之事上。這也是朕認為漢時官職好過大明的地方。”

    “陛下所言甚是。”洪承疇和溫體仁皆道。不得不說,朱由檢說的很有道理。拿大明知縣來說,隻是七品小官,上麵隨便來個官都比他的大,為了升遷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來逢迎上麵,哪裏還有時間管理民事?

    管理百姓的親民官品級極低,這豈不是說明朝廷對百姓根本就不重視?

    “再說縣之下,大明縣之下的胥吏之製才是最大的敗筆!”朱由檢繼續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