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章 冥古宙(2/3)

作者:午後方晴字數:12102更新時間:2019-03-13 12:01:56

    “密度是4。”

    “果然,它是鈦合金組成的嗎?”

    鈦合金是一個泛名詞,一般密度是在45左右,但也不一定,隨著添加的金屬不同,密度也會不同,包括顏色、強度等同樣會隨之改變。

    “不是鈦合金,它的強度可能過了b合金的幾千倍幾萬倍。”

    世界上強度最高的合金有特殊的鎂合金、鋁合金,但相對技術成熟,強度高,並且大規模實用還是各種鈦合金。

    鈦合金隨著添加的金屬不同,形成各種鈦合金,不過總體分成三種,在低於88時呈密排六方晶格結構,稱為a鈦;在88以上呈體心立方晶格結構,稱為b鈦;利用上述兩種不同特點,添加適當的合金元素,使其有雙相性,則稱為(a b)合金。華國為了簡便,簡稱為a、nebsp;   因為a鈦合金的切削加工性最好,a b鈦合金次之,b鈦合金最差,三種鈦合金當中最常用的是a鈦合金和a b鈦合金。不過論強度,最高的還是b合金,甚至也是大規模實用的合金當中強度最高的。

    程默倒吸了一口冷氣:“b合金的幾千倍幾萬倍?”

    “嗯,所以在不能破壞它的前提下,至今京都沒有想出辦法,取其粉末研究。於是他們結合了三種測年法,測量其外麵的汙垢與附著物。”

    測年法不僅是碳十四測年法一種,還有熱釋光測年法與考古磁學測年法兩種,常見的測年法就是這三種了,但最常見的還是碳十四測年法。

    這三種測年法各有利弊,總之,時間越短越易測量,時間越長越不容易測量,並且容易產生很大的誤差。

    “外麵的一層附著物大約有兩千兩百餘年。”

    “與九鼎消失的時間十分吻合。”梁興永道。

    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夏禹九鼎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代代相傳,但它不能完全相信,即便是夏代,到現在還缺少得力證據證明它的存在。

    不過春秋戰國各個書冊裏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這時候的記載已經有參考價值了。隻是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許多書冊消失,因此這九鼎是什麽樣子,被秦國得到後,又保存在哪裏,後人一直不清楚。

    最後一次出現是在公元前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祭祀泰山後,專程來到彭城的泗水之濱,組織人力打撈失蹤的那一尊鼎。

    隨後各個史冊再也看不到九鼎蹤影。

    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中國曆史有了準確的曆史紀年,是從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那一年開始的。

    隨後各個諸候國6續出現了史官,如晉國史官董狐直書“趙盾弑其君”;崔杼殺齊莊公,也被齊國史官記載下來,結果被崔杼殺掉,到了那史官的弟弟,又書崔杼弑其君,又被殺掉,到了史官的三弟,依然書崔杼弑其君,崔杼傻眼了,慫了。這時候的史書是最可信的。

    不過許多史書後來多被秦始皇燒掉了。

    但隻要有史書在,至少在焚書前,各個史官不會做假的,也就是早在西周共和元年那一年之前,九鼎就開始出現了。

    以那時的技術,這麽長時間將幾尊青銅鼎放在外麵,任由它氧化,又沒有先進的保養技術,早就變成一堆綠銅渣了,豈能被當成國器,以至秦始皇派人專門打撈?

    那麽隻有兩個可能,所有相關九鼎記載的史書都是錯誤的!

    其實以春秋史官直筆史書,這個可能性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