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百零四章 有骨氣的洞烏使者(1/2)

作者:碑塔城主字數:9222更新時間:2019-03-15 17:24:15

    時間在一過去,但是秦書淮一點都不著急。

    首先他要等阿瓦地區的反抗情緒繼續發酵,其次他要等李定國的部隊準備就緒,然後才會進攻緬甸。

    十後,納爾遜和他的手下終於要撤出滿剌加了。

    臨別之際,張嘯代表秦書淮去碼頭送納爾遜一行,並且還贈送他一枚精致的翡翠扳指,是秦書淮送他的。

    納爾遜收到扳指後,很是意外,嘴裏反複地,如果有機會回遠東,一定要去大明拜會偉大的秦將軍。

    在納爾遜走後,秦書淮住進了總督府,每閑來無事種種花喝喝酒,體驗下南亞的民俗風情,倒是快活。

    很快,崇禎七年又過去了。

    崇禎八年一月十二,李定國終於派人傳來消息,已經越過老撾宣慰司,進入了暹羅境內。

    和預料的一樣,暹羅不但沒有拒絕明軍,反而提供了大批補給,甚至暹羅國王表示願意派一部分兵力幫助大明進攻洞烏。

    暹羅和緬甸是世仇,這是眾所周知的。這兩個國家曆史上打了無數次,最近的一次血仇就在十幾年前,當時的緬甸王莽應龍把暹羅打得爹媽都不認識,徹底讓暹羅向緬甸稱臣,並且還被虜去了大量的人口。

    雖然之後暹羅也有反抗,但總歸隻是被動的戰略防禦,根本無力報仇。

    現在有明軍插手,暹羅自然樂見其成。

    況且,他們也沒有抵抗明軍入境的資本,當然要賣個人情。

    不得不,有一個強盛的帝國作為後盾,很多事情都會變得簡單——要不然為什麽西漢時班超僅憑6騎就能征服西域6國?

    因為他的背後是誰都不敢惹的強漢。

    於此同時,洞烏(緬甸)也傳來消息,所有武器都已暗地裏由英國人送到了阿瓦地區,大量的撣族人秘密結社,隨時準備暴動。

    而與此同時,早已將遷都阿瓦作為帝國至高戰略之一的他隆,依舊沒有停止遷都的計劃。在崇禎七年的下半年,他就命人在阿瓦大規模地勘測地形,到了年底更是劃出了皇宮的範圍,將遷都的前期準備工作落實了。

    這無疑讓傳言變成了現實,無數撣族人得到這個消息後越發義憤填膺,更加堅定了他們反抗的決心。

    時機已經成熟。

    崇禎八年一月十六,秦書淮率領遠征艦隊拔錨起航,直撲洞烏南邊一個眼下還算不起眼的港口——大光。

    大光就是後世的仰光,緬甸的都城所在。不過現在他還隻是一個不大不的港口,遠沒有更南邊的勃生港重要。

    但是大光離洞烏現在的都城勃固隻有兩百裏路,而勃生港離那的路程至少多出一倍,對於誌在消滅他隆政權的秦書淮來,肯定選在大光登陸。

    考慮到攻打緬甸的需要,秦書淮隻在滿剌加放了三千兵馬。從眼下局勢來看,遠東地區應該沒有別的強國敢來打大明的主意,並且當地人對於大明的印象是極好的,畢竟以前他們和大明有過一段愉快的歲月,現在重回大明懷抱,自然也不可能產生什麽反叛,所以三千人維持下治安和滿剌加的運營是綽綽有餘的。

    艦隊通過滿剌加海峽之後,不緊不慢地開了七左右,抵達緬甸境內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安達曼海域。

    在信息不暢的情況下,直到現在這支艦隊才引起了洞烏王朝的警覺。

    但並沒有卵用,試問有誰能阻擋如此龐大的艦隊?

    大明艦隊要抵達大光,需從入海口進入伊洛瓦底江,然後沿江航行約40裏路左右,方能抵達。

    這條江道相對狹窄,比馬六甲海峽還窄,不過最寬度也達到了4裏左右,深度也足夠大型艦隊通過。

    在從入海口進入伊洛瓦底江時,洞烏人終於派使者來問明軍艦隊進入伊洛瓦底江的原因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