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七十六章 蘇聯經濟見起色(2/2)

作者:蟲草田十字數:4294更新時間:2021-05-04 01:12:11

    當最後的焊接工作完成之後,整個工地都響起了整齊而嘹亮的“烏拉!”聲。奮鬥了大半年的工人們都興奮的相互擁抱。蘇聯在最危急的情況下,依舊堅持修建這條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天然氣管道。就在這條管道貫通之前。東亞的日韓兩國,西歐的英法德等國已經同蘇聯簽署了新的天然氣合作協議,而新成立的東歐統一市場組織也同蘇聯簽下了為期10年的合作協議。蘇聯的天然氣成為了東亞和歐洲地區最穩定的能源來源。

    謝廖沙招募的這隻建設大軍並不會因為天然氣管道的完工而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因為事實上,另外一條同樣連接共青城和列寧格勒的輸油管線也即將啟動了。除此之外,蘇聯承包下來的連接科威特到敘利亞的國際石油管線也提上了日程。光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就供不應求。更別提蘇聯其他的行業了。

    經濟環境的扭轉終於讓蘇共的改革開始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對於蘇聯來說,能源和重工業依舊是蘇聯最擅長的行業。蘇聯人不適合生產那些直接麵向消費市場的東西,比如現在風行世界那些電子產品等小玩意。但是在石油化工行業,工程機械行業,以及石油勘探設備,礦山開采設備等方麵蘇聯依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出於對節省政府開支的需要,蘇共集體決定大幅度的壓縮國防開支。原本在烏克蘭船廠修建的四艘新一代航空母艦被掛上了國際交易平台,印度,巴西等國對此非常感興趣。當蘇聯方麵提出可以通過易貨貿易而非外匯來購買這四艘航空母艦的時候,就連中國和阿根廷都參與了進來。蘇聯的這種交易模式在全世界來說都是一次創新,通過出售高附加值的工業和軍工產品,換取那些低附加值的農產品、資源產品以及初級工業品。這樣既可以降低交易的門檻,又可以互通有無。

    於是就在1991年的年初,蘇聯分別和印度達成了大米和茶葉換航母,和巴西達成了咖啡和大豆換航母、和阿根廷達成了牛肉換航母,和中國達成了輕工業品換航母的新型國際軍火交易。這四筆交易完成之後,蘇聯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把這些貨物出口到了東歐和其他歐洲各國。這件事情為蘇聯的軍火交易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一些非洲國家和拉美國家突然發現,其實蘇聯的武器購買門檻並不高,原先需要大量的美元才能得到的東西,現在隻需要自家的礦產和農產品就可以了,這可是太省事了。

    在謝廖沙的控製下,蘇聯自始至終沒有發生債務違約的情況,而國際債權人倫敦俱樂部已經同意了蘇聯的大部分債券轉化為投資的計劃,蘇聯經濟最大的危機終於算是熬過去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