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三十九 由詞調談柳永在宋詞上的拓展(二)(2/2)

作者:雲箋小字字數:4796更新時間:2021-03-07 11:26:30

    一共八句,都是前三後四的結構。打開全唐詩,隨便翻翻,凡七言詩都是這個結構。

    柳永的慢詞有兩個特點:一是聲律之美;一是鋪敘之詳。鋪敘之詳不用細說了,但說柳詞的聲律美。

    慢詞的曲調篇幅較大,音律的轉折變化,自然也比小令困難繁複得多。一般對音樂沒有什麽修養的士大夫,對慢詞不敢輕易嚐試。

    有過作曲經驗的人知道,先作詞後作曲比較容易,因為跟著歌詞的抑揚頓挫很容易把曲子順帶出來。給曲子填詞就難得多,不僅要把字數湊夠,特定位置上的字還要能被流暢地唱出來才行,還不能因為協音的關係讓聽者產生出不好的聯想——比如在上揚的旋律上填了一個聲調向下的字,歌手唱起來不舒服,聽眾聽起來也不舒服。

    詞的押韻方式很複雜。每一詞調,用韻方式都各有不同,即使同意詞調也往往有多種變體,變體不但用韻方式不同,連平仄、字數也都相應地發生變化。例如,有的詞要求從頭到尾意韻到底,像《浪淘沙》、《水調歌頭》等,有的則要求在特定的地方平仄押韻,像《定風波》、《菩薩蠻》等,而《六州歌頭》的三種變體,更是要求押平韻、平仄韻互押、平仄換韻。種種情況不一而足。總之,詞調的變化有上萬種之多。

    由於柳永詞中有一部分是為樂工、歌伎而寫,使得他在寫詞時特別留意音律諧美;又因慢詞的篇幅較長,使得他在填詞時,也特別留意層次安排。陳振孫曾稱其“音律諧婉,語意妥帖”。

    柳永精通音樂,這首《醉蓬萊》,體現出了他對音律的超高掌握。在這層意義上,宋仁宗是在紙麵上讀到的這首詞,而不是由歌伎唱給他聽的。他對音樂又不在行,所以對柳永的一些批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清代著名的詞人納蘭容若因為精通音律的關係,為柳永鳴不平。清代經學大師焦循也講過:且不說“此際宸遊,鳳輦何處”那句碰巧暗合了真宗挽詞,要麽就怪柳永倒黴,要麽就怪他對寫頌詩頌詞的規則不了解,但對“漸”字和“翻”字,宋仁宗的批評正是外行批評內行。“漸”字起調,和後麵的“亭皋葉下,隴首雲飛”字字響亮,如果要以其他字來換掉“漸”字,還真找不出來。

    宋仁宗認為“太液波翻”應該寫作“太液波澄”,首先“澄”字前邊“夜色澄鮮”一句裏已經出現過了,不宜重複,再者從音樂角度,“太”字是徵音,“液”為宮音,“波”為羽音,若用“澄”字商音則不協,所以要用羽音的“翻”字······焦循最後的結論是:柳永之所以這麽寫,正是因為他精通音律。

    拿柳永的這首詞來舉例,而不是拿他最有名的那首《八聲甘州》來舉例,就是說明詞在藝術領域裏本來是音樂的附屬物。

    填詞需要懂音樂,詞作者如果精於此道,就會為詞的創造拓展出更大的藝術空間。柳永開拓的慢詞真正被士大夫階層接受,還要等到北宋末年周邦彥的出現。周邦彥是官方的音樂權威,既能作曲,又能填詞,而詞的發展到北宋末年以至南宋,技藝日精,文人們對詞的是否協律比北宋的人要重視的多。周邦彥在這方麵比柳永更強,填詞走的又是雅正一路,自然大受推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