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71章 送回染幹(1/2)

作者:朱藤紫驄字數:4048更新時間:2021-05-05 12:08:52

    早在沙缽略可汗攝圖兵敗負傷退回紫河鎮之初,隋高祖楊堅在接到漢王楊諒從並州緊急發回的軍報當日,連冬至日為慶祝殄滅“雁巢”而在正陽宮舉辦的酒宴都顧不上參加,即召集朝中重臣於臨德殿會商對策,眾人經反複討論反析北境可能出現的幾種形勢變化,一致認為,在沙缽略可汗攝圖死後,隋朝扶立其弟處羅喉繼承東突厥的大可汗之位最有利於保持北境局勢的穩定。

    然而,雖然突厥向有兄終弟及的傳統,但在采用何種方式扶立處羅喉繼承汗位這一問題上,楊廣與高穎等人產生了較大的分歧。

    楊廣主張,由出鎮並州的漢王楊諒代表朝廷,以前往紫河鎮探視病情為由,借機向攝圖傳達隋朝欲扶立處羅喉繼承汗位的旨意。

    而高穎卻認為,攝圖不顧朝廷一再勸阻,悍然發兵入侵鄰邦,導致兵敗負傷,朝廷若在此時指派出鎮北境的藩王前去探病,對其發兵入侵契丹的行為不免有包庇縱容之嫌。在攝圖死後扶立誰來繼位這件事上,高穎主張,倒不如借助已姓歸宗,認楊堅為父的突厥可賀敦宇文般若的力量,通過她來向攝圖傳達隋朝的旨意,說服攝圖主動傳汗位於處羅喉。

    兩下比較,楊堅認為高穎的主張更高明,也更切合實際,於是即命楊諒照此行事。

    不待楊諒接到楊堅的旨意,派人前往紫河鎮聯絡宇文般若,攝圖就已咽了氣,並且陰差陽錯地按照隋朝君臣最期待的結果,將汗位傳給了一向親隋的處羅喉。

    楊堅在次年元旦剛過接到楊諒的最新稟報後,龍顏大悅,立馬傳命楊諒親赴紫河鎮對攝圖的崩逝表示哀悼,同時麵見莫何可汗處羅喉,向其申明隋朝不願看到北境諸邦國間再起戰端的明確立場,防止其興兵向契丹尋仇。

    自太子楊勇擅自擴充東宮六率的真相被揭露以來,關於晉王楊廣即將出任伐陳主帥的傳言就在長安城內外流傳得沸沸揚揚,特別是在楊廣從並州還朝,改任雍州牧的短短數月間,就一舉查破了多年懸而未決的南陳“雁巢”一案,為朝廷消除了肘腋之患後,他在隋朝文武群臣眼中已成為統軍伐陳的不二人選了。

    但是,不知因為什麽原因,從開皇五年間東西突厥相繼向隋朝俯首稱臣,直至開皇七年初查破南陳“雁巢”一案,東突厥親隋的莫何可汗處羅喉繼位,朝廷始終沒有下達興兵伐陳的詔書,這也使得久存一舉恢複南北統一之心的隋朝群臣及將士忍不住紛紛上書,向皇帝稟陳伐陳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力主朝廷早日興兵伐陳。

    在朝野之中,唯有楊廣、高穎等屈指可數的幾位皇子、重臣深知楊堅遲遲沒有下達伐陳詔書的真正原因在於兩個方麵:

    首先,作為牽製住隋朝最大兵力的北境局勢還不夠穩定,先是由於“雁巢”等破壞勢力的存在,加之朝廷推行大索貌閱,輸籍之法需要維持民間穩定的局麵(實際上直至開皇六年間朝廷采納長孫平在民間建立社倉的建言後,關東、河北一帶因經大索貌閱大批新增的百姓因朝廷無地可授,與占有大量土地的當地世家豪右間的矛盾才趨於緩和),繼而又因北境潛在的最不安定因素——東突厥國內生變,沙缽略可汗東征契丹,兵敗身死,莫何可汗處羅喉剛剛繼位不久,對隋朝能否保持其一貫的親善態度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觀察,這些都決定了隋高祖楊堅知期內尚不便從河北抽調主力大軍南下伐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