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635 背道而馳(2/3)

作者:鯰魚頭字數:7014更新時間:2021-05-22 07:09:12

    因為俄羅斯長期被排斥在“文明社會”之外,所以俄羅斯的兵力並不透明,俄羅斯也沒有加入國聯嘛,國聯也隻能猜測,保守估計,俄羅斯的兵力規模應該在180萬人左右。

    現在的俄羅斯,可不是沙皇時代的俄羅斯。

    俄羅斯軍隊也不再是那支缺衣少穿、紀律渙散、訓練鬆弛、一觸即潰的“歐洲憲兵”,180萬俄羅斯軍隊,就是懸在歐洲各國頭頂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所以拉姆齊·麥克唐納在提議召開裁軍會議之後,第一時間向俄羅斯發出邀請,希望俄羅斯能參加裁軍會議。

    俄羅斯欣然同意,拉姆齊·麥克唐納希望借助裁軍會議減少俄羅斯給歐洲帶來的威脅。

    俄羅斯同樣希望借助裁軍會議重回“國際大家庭”。

    但是俄羅斯參加裁軍會議,激起波蘭的強烈反對。

    從1772年開始,以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家主導,對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

    通過這三次瓜分,俄羅斯奪占的領土約占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裏,普魯士奪占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裏;奧地利奪占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裏。

    1916年,德國政府率先允許波蘭成為獨立的國家。

    1918年,俄羅斯宣布廢除一係列瓜分波蘭的合約,承認波蘭人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

    巴黎和會期間,協約國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並建議在俄波之間劃一條臨時分界線。

    這個臨時分界線遭到波蘭的強烈反對,波蘭力主恢複1772年邊界線,為此,波蘭在英國的支持下主動挑起蘇波戰爭。

    英國支持波蘭,目的是為了逼迫俄羅斯還錢。

    沒想到波蘭人不爭氣,同樣打不過俄羅斯人,於是波蘭被迫同意接受巴黎和會建議的分界線。

    前年,波蘭爆發軍事政變,畢蘇斯基通過政變上台,積極和德國進行合作,並和小胡子簽訂《波德互不侵犯條約》。

    波蘭雖然被迫接受巴黎和會規定的分界線,但是心存不甘,多年來一直謀求恢複1772年邊界線,所以拉姆齊·麥克唐納邀請俄羅斯參加裁軍會議,激起波蘭的強烈反對。

    波蘭的目的就是把俄羅斯永久性排斥在歐洲主流社會之外。

    拉姆齊·麥克唐納拿南部非洲沒辦法,對波蘭還是有辦法的。

    經過拉姆齊·麥克唐納的斡旋,波蘭勉強同意俄羅斯參加裁軍會議。

    到了裁軍會議第二天,矛盾再次爆發,這一次是法國和德國。

    德國在權衡之後,同意參加裁軍會議。

    但是德國隻有十萬陸軍,裁無可裁,所以矛盾的焦點就在法國。

    法國理由充分,裁軍可以,但是必須在法國安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法國才同意裁軍。

    要保證法國的安全,就要確保德國不會對法國構成威脅。

    所以法國的要求很簡單,德國把十萬陸軍全部裁撤,那麽法國就同意裁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