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八百八十七 劍指朔方(1/2)

作者:琅騎竹馬字數:8062更新時間:2019-11-16 06:23:03

    狂嵐冷風嘯,平瀾入北川。

    並州,朔方郡。

    作為漢代邊疆的北方邊郡之一,朔方郡,設置於西漢武帝時期。

    公元前17年(元朔二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

    大軍自雲中郡出兵,西經高闕,再向西直到符離,收複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並在陰山以南的河穀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朔方郡,正位於漢王朝國都長安城的正北方,因此取《詩經》中“城彼朔方”之意: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於襄。

    寒風呼嘯,微冷拂過大地,馬蹄轟鳴如雨點,密密麻麻的震動地麵。

    遊散的邊騎,保持著他們巡邏備塞的策略。

    這些邊郡,幾乎每年都被鮮卑抄掠騷擾。少的時候來個百十騎,多的時候成千上萬。

    春日間青黃不續來打打草穀,秋日中膘肥馬壯也去一趟搶糧食,就連冬日裏草原上寒蔽不堪,也要來寇邊搶點衣服禦寒。

    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官員認為過去朝廷每年派兵卒輪流守衛邊境,但這些兵卒不熟悉敵情;不如選派攜帶家眷前往墾殖的人員,修築起高大的城牆和深廣的壕塹。

    於是,他們特意在城外和城牆上布置防禦工事的前提下,再在城內興築一座子城,城內長寬各約150步;在重要戰略地方和交通要道上建築的城郭,城內的居民不要少於一千戶。

    這項建議後來在武帝時,得到了充分的應用。

    由守衛邊境的士卒屯田和內地移民實邊,既是保證新置郡縣有重兵駐守,以備隨時應戰,又是避免遠途運輸,就地解決軍需口糧。

    高峻的陰山,本來就是一條然屏障,秦漢長城通過這一帶崇山峻嶺時,隻是在一些較為低矮的山嶺以及平坦的川地上築有長城。

    在陡峻的山巒上隻是在嶺顛或山麓築有烽燧,以便瞻望和傳遞信息。

    漢軍在山穀口外修築的城,駐兵戍守,管領附近的烽隧。

    這些規模不大的城,秦代稱為“戍”,漢代為“障”和“塞”,也隻有都尉治所的城麵積較大些,才稱做“城”。

    雞鹿塞,為朔方郡西部都尉治所窳縣西北方的一座軍事城。

    城全用石塊壘砌,用大石塊壘砌城牆外側,外表壘砌整齊,中間填充較的石塊和砂子。

    南麵城牆正中開設城門,寬約米,並加築有方形甕城,城牆的四角還築有外向突出的角台。

    進入城門後,見有一條緊貼南牆東半部內壁砌起的斜坡形蹬道,看上去頗有所用。

    夕陽下的餘暉照亮大地,這座不知道經曆了多少歲月滄桑的城池散發出一股風雨飄零的孤寂感。

    按理來,長期遭受外族洗禮的城,應該是冷寂人煙稀少的。

    不過,此時,城城外上空,卻是透著一股肅殺之氣,下方一座延綿無盡的大營屹立在哪裏,各個身披鎧甲的精銳士卒一臉的凝重之色。

    一個個將士,頂盔慣甲、手執兵刃、整齊肅穆的屹立在漫的冷風之中,寒風夾雜著冰冷的涼意,就像一把把刀子般刮過眾人裸露在外的臉龐和手背上,帶來一陣陣刺骨的寒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