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1/2)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4556更新時間:2019-03-31 05:16:44

    “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漢書董仲舒傳

    皇帝的鑾駕在明光宮的門闕前停下,他走下車,雙手負在背後,仰頭看著左右兩側的高大門闕,似兩山對峙。雖然經曆三四百年的風雨侵蝕,瓦片梁柱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但這磚石壘砌的強身,黃土夯實的台基,猶可追憶當年是何等壯觀。

    在見過荒廢的柏梁台與上林苑後,皇帝對這些前朝遺跡除了一絲可惜以外,再無別的情緒。他背著手,慢慢踱步入內,細細打量著,這裏類似於未央宮,都是前殿後寢的格局,顯然孝武皇帝當初詔建此宮時還想讓仙人久居於此。

    在台基上草草修建的簡陋小殿中,皇帝端坐其上,看著底下一幹人等,緩緩說道:“方今天下四處刀兵,節義陵遲,這正是我時常扼腕拊心、歎風俗不古的緣故。所謂禮政刑兵,皆是國之大事,不可偏廢,當並行以俱濟。我看這明光宮廢棄多年,地方還算寬敞,又有現成的台基,正好可以用來修建太學。”

    光祿勳楊彪當即應道:“自朝廷西遷,禮教陵替,頌聲不興。孔子曾歎曰:學之不講,講者,習也,不講則所識日忘,而況乎典籍不傳有如此之久?眼下士人漸忘聖人之學,唯聞幹戈之聲,以致天下崩壞,誠然可歎。陛下在明光宮故址上詔修太學,可謂是物盡其用,不然徒見宮宇荒廢,也是可惜。”

    太學是漢代最高等級教育機構,全盛時期有三萬太學生,不僅為朝廷培養優秀人才、宣揚文化,更是朝廷的輿論前沿、士人集團務求搶占的輿論陣地。

    東漢自光武皇帝倡興儒學以來,經學大盛,而自光武皇帝開始,孝明、孝章等曆代皇帝都會到親自太學講經、注釋典籍,比如著名的白虎通義,目的就是為了抓住意識形態的最高解釋權。

    擁有了最高解釋權,皇帝就能牢牢把握住社會主流思想,控製輿論,鞏固自己的權位。

    這個想法在東漢前三位皇帝中都被很好的貫徹實行,然而在之後的皇帝由於是宗室繼統、或是自身學識有限等其他各種原因,皇帝親赴太學講經的傳統逐漸淪為形式,再也沒有主導社會意識形態的能力,以至於這個權力不動聲色的被經學傳家的士族所侵奪。

    如今雒陽的太學早已蕩然無存,董卓知道太學的厲害,所以遷都之後,哪怕最親近的王允在一旁苦苦勸說,也從不肯在這上麵鬆口。直到現在關中安定,皇帝醉心學問,有意開萬世太平,以弘農楊氏為首的經學世家便再度活絡了心思,積極進言,試圖說服皇帝重開太學。

    重開太學是所有士人的共同利益,這幾日不光是弘農楊氏、扶風馬氏,就連一直攀附皇帝的趙氏兄弟都在為此事奔走。經過多方努力,事情終於見到成效,他們的提議得到了皇帝高度重視,目前看來似乎就隻差選址了。

    衛尉趙溫此時緊隨其後,應聲說道:“陛下以命世之資,當傾危之運,士民仰望,翼成中興。誠宜建學設校,闡揚六藝,以訓後進,使文武之道,墜而複興,昭朝廷尊道倡學之風,彰陛下養士取才之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