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2/2)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4734更新時間:2019-03-31 05:18:04

    除此之外,更多人還將皇帝第一次親耕,便讓多日陰沉的天空轉為雲開日出、惠風和暢的景象視為某種天意的昭示。有關少年君主天命所歸的流言與說辭,正隨著這一次皇帝挑中了劉琬準確預測的時日親耕,而如春風般悄然傳遍關中各地。

    “是啊。”皇帝想起了那天親耕時的天氣與劉琬所推測的分毫不差,不由得說道:“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若是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就好了。”

    崔烈看著皇帝,忽然進言道:“稟陛下,老臣從弟念及年歲不稔,曾於家中編撰一書,名曰《四民月令》,若蒙不嫌,老臣願為奉上,以教四民。”

    《四民月令》?

    皇帝有些訝然的看向崔烈,這可是上承《汜勝之書》、下啟《齊民要術》的經典農書,書中記載了東漢末年地主莊園一年例行農事活動與農業運作,可謂是最符合當下這個時代農業規律的教科書。

    當初皇帝開經營科,正是要培養一批知曉農時與農業運作的人才,所以給其欽定的教材都是《汜勝之書》與《夏小正》這類農書,他雖然知曉《四民月令》的重要性,但一直未能在石渠閣的秘府藏書中尋到完整版,沒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崔寔居然是崔烈的從弟。

    “好、好。”皇帝連聲說道:“崔公可將此物獻上,我即命匠人刊印出來,不僅要交由太學研讀,還要下發各地郡縣,務使郡守縣令依此勸農。”

    崔烈察覺到皇帝話語裏的欣喜,自己心裏也是大為興奮,自家兄弟編著的書籍不僅被官方刊印,當做太學的教科書,而且還被下發各地,讓各地官員學習。這對於一個著書立說的士人來說是極大的榮耀,足以揚名一世,就連崔烈本人都與有榮焉。此外,崔烈更可借著獻書之功,在皇帝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方便他日後的仕途。

    皇帝知道崔烈有著‘銅臭’的聲名,屬於有名無實之輩,讓他做個京兆尹已是勉為其難,如何能靠一本書再對他進行提拔?不過皇帝卻是從崔烈獻書一事上想到了別的,這讓他本來隻想著嘉言幾句便罷,一時卻改了主意:“誒。”

    他故意歎道:“朝廷遷播以來,即便有稍許安置,但東觀藏書仍有散逸。前些日子秘書監將石渠閣等秘府藏書清理出來,不過才四萬七千餘卷,而當初東觀、蘭台藏書何止十萬……”

    崔烈福至心靈,他頓時想起孝武、孝成、乃至於光武皇帝等人於天下四處搜集圖書典籍,以興儒學的往例。在他看來這是為儒家續接絕學,是立言立論的一項大事。當年劉向、班固這些大學者不就是因采集書籍而聞名於世的麽?

    “圖籍燔毀,經書不存,是天下之痛。陛下有意興振經學,老臣豈敢不盡心竭力?”崔烈權衡盤算了之後,出聲說道:“老臣家中也算是耕讀沿襲,藏書千餘卷,願為奉上,供將作監抄錄、擇選充入秘府。此外,臣請陛下效仿成例,大收篇籍、搜求遺書,重開‘獻書之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