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章 淤塞難免(1/2)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5876更新時間:2019-03-31 05:19:20

    “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後漢書·丁鴻傳】

    白渠是孝武皇帝接受大夫白公的建議而開挖的渠道,位於鄭國渠之南,涇河之北,曾澤被田地數千頃,養育生民無數。因西漢末年政事廢弛,光武定都雒陽,經濟中心也跟著轉移到河南、南陽等地,而涇河泥沙量大,各渠久未經營,常年淤塞,早已隨著宮宇園林一起荒蕪壅塞了。

    直到去年下半年的時候,解決了朝堂上的掣肘,騰出手來的皇帝這才開始下詔募集流民,重新疏導關中舊渠,白渠、鄭國渠自然也在其列。不過這等大渠往往蜿蜒綿長,皇帝要的不僅是徹底翻修以恢複舊貌,還要擴大它的灌溉麵積,絕不是隨隨便便的隻要通水就能交差的。

    地方郡府在倉促之間組織不起太多的民力,也不好耽誤農時,所以隻能從鄭國渠這等大渠開始一段一段的修,中間還因為春耕秋收停過很長時間的工。

    皇帝雖然知道修築河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心裏仍有些急迫,畢竟水利工程對促進農業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要想使關中恢複到當年能支持秦漢爭天下的實力,水利是必不可少的。

    剛好大軍停駐的地方就是萬年縣,離白渠也不遠,趁這個機會,皇帝帶著荀攸等一行人策馬出來,一是想借此巡察河工,畢竟奏疏上的東西寫得再好也不如眼見為實;二也是想體察本地的民生民情,看能不能運氣好,發掘出一個被埋沒的大才。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皇帝怕自己一旦回了長安,就代表著他又要長期待在森嚴肅穆的未央宮裏了。

    此時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皇帝一行人來到白渠邊,看見枯竭荒蕪的白渠突兀的橫行在原野上,幹涸的渠道像是人給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創傷。渠道裏常年沉積,早已淺的不成樣子,不及成人的膝蓋高,裏外長滿了衰草雜樹,時或還有野狐灰兔‘噌’的一下從這頭的草叢裏躥到白渠對麵。

    皇帝心中暗自驚異,他凝目眺望遠方,那裏在白渠上麵架了一座很有些年頭的石橋,看來是以前供人來往的,可惜已經沒什麽人走了,畢竟白渠幹涸枯竭,哪裏都是路,普通黎庶沒必要與那些體麵光鮮的本地豪富在橋上對著走。

    在橋的下麵,有幾個衣不蔽體的孩童騎在牛背上,慢悠悠的在白渠的渠道裏走著,任由牛去啃食渠道裏生長的雜草。那幾個孩童結伴而行,都是麵黃肌瘦的模樣,也分辨不出男女,有個小童甚至膽大的站在行走的牛背上,鬆開褲子,露出半個屁股迎風撒尿。

    “真是文教不宣。”荀攸眼角抽了抽。

    一地官員若是修身備德,那麽其治下的百姓也會跟著沐浴教化,改掉陋習,變得知禮懂事。反之,若是地方官德行太差,或是無能打理民事,也會影響一地的民風。

    皇帝看到這裏,眉頭輕輕皺了起來。

    羽林郎張繡會錯了意,試探性的說道:“要不臣過去把他們趕走?免得汙了陛下視聽。”

    一旁的太史慈剛收到分發的服飾便趕過來隨駕,這是他第一次隨皇帝外出,還不知道皇帝的脾性。聽到張繡這麽說,心裏頓時有些不自在,還以為皇帝經常讓手下人這麽做。這可不是仁君愛民之舉,想到這裏,太史慈有些猶疑的看向皇帝的背影。

    “他怎麽你了?”哪知皇帝勃然作色:“我若連這都看不入眼,那還觀什麽民情?去把萬年令叫來!”

    “唯!”張繡腦門冒出一層冷汗,羞愧的像是被那孩子尿到頭上了似得,他忙不迭的應道,撥馬便往回走。

    “慢著。”皇帝忽然叫住了張繡,他來時所經行的道路都是寬闊平整,可一旦到了這裏,同樣是主幹道,道路卻是殘破不堪,馬走上去嫌硌腳。皇帝想起自己早就下過詔,要求各地整修道路,此時不由氣笑道:“讓他走過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