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2/2)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5672更新時間:2019-03-31 05:19:33

    不能再這麽縱容下去了。

    這是皇帝心裏唯一的想法。

    王允以死謝罪、弘農牽涉叛亂的小豪強也都因為荀攸的諫言而被強遷到左馮翊,這些都是楊氏與關西士人因涉嫌與袁紹牽連而該有的處置,也是關東士人自願作出的交換,一個給皇帝、給朝廷的交代。

    上一回合的鬥爭已隨著河東叛亂的結束而結束,如今該得的敲打都有了,也該輪到逐漸膨脹的關西士人了。

    皇帝接著楊琦的話說道:“司空曾與諸公合謀誅董,多有定策,也是元功之一。我記得皇甫公、黃公等人詔拜三公的時候,他們盡皆辭讓給司空,可見其聲望隆重。如今正是國事蜩螗的時候,讓這樣一個人去編史,未免有些大材小用,傳揚出去,旁人豈不是要說朝廷不會用人?”

    “可漢記關乎本朝二百年事務,上至先皇、下至臣子,所經事跡、朝廷典章,都需一一敲定,以為萬世之規。”楊琦不急不緩的進言道:“光憑蔡公一人之力,恐怕不夠。”

    漢記記載了從光武皇帝至孝靈皇帝之間近兩百多年曆史的官方史書,著作於東觀,故而也稱東觀漢記,與太史公書、漢書並稱三史。它的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前後由班固、伏無忌、崔寔、馬日磾、蔡邕、楊彪、盧植等當時名儒共同編撰。代表著官方意識形態對東漢一朝曆史的態度,對以往帝王將相的蓋棺定論,一個字都馬虎不得。

    可惜後來遭逢董卓作亂,大駕西遷,很多典籍經書都被廢棄散逸,漢記的編撰工作不僅陷入停頓,更是因此而毀壞大半。好在蔡邕重入天祿閣修史之後,憑著往日的記憶開始了慢慢的修複工作。

    皇帝對此事一直都很看重,他希望能通過諸如蔡邕等權威人士的編訂,將漢記的正史地位確定下來,他的主見一直都是:曆代天子不能由任何人汙蔑誹謗,要在保證天子尊嚴的前提下,論述是非功過。

    這個要求就給了蔡邕很大的編撰難度,尤其是他主要編撰的是孝靈皇帝的本紀,這就更讓他在字句上不斷斟酌,導致進度緩慢。

    “不是說讓鄭公也跟著參與進去了麽?他與盧公是同門,在經學屬文上應有獨到的造詣。”皇帝點頭說道:“光祿勳曾經不是在東觀參與過編撰麽?楊公回中台傳詔,讓光祿勳也參與編史。”

    蔡邕與鄭玄到底與關西人走得近,讓他們主持編史難免會造成一定的偏袒,皇帝為了安楊氏的心,讓楊彪也跟著參與進去。

    “臣謹諾。”楊琦倒也不急,反正他已經與皇帝在對付馬日磾的事情上達成共識,之後就等事情發展就好了。

    “士孫公既為司空、錄尚書事,又是尚書令,職務繁多,難免會有不濟之處。”皇帝叫住了正準備退下的楊琦,吩咐說道:“楊公也一並傳詔,拜尚書仆射楊瓚為尚書令,尚書吳碩遷仆射。”

    楊瓚得遷倒還好說,是皇帝重新扶持楊氏的一個開始,也是向外間釋放的一個信號,表示楊氏在皇帝心中仍舊是不可或缺。至於吳碩,可以說是尚書台的不倒翁,先是阿諛董卓、後來依附王允、王允倒了以後又趕緊去拜謁馬日磾,等到董承以外戚之尊強勢崛起,他以為董承這個外戚壓倒馬日磾是遲早的事,故而有投靠董承。

    期年之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尚書郎爬到尚書台二把手的位置,楊琦心裏雖然有些鄙夷,但也不得不承認此人在鑽營一道上的能耐。

    更讓楊琦多想的是,皇帝這回提拔吳碩,似乎別有用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