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2/2)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5580更新時間:2019-03-31 05:19:36

    隻不過在這個時候,他尚且無暇關注此事的後續,而是將心神全放在了河東郡守王邑呈交的封事上。

    “這是王邑的封事,荀君與賈公都先看看。”漢代興起的上封事是晚清密折製度的濫觴,隻有皇帝才能第一個拆看,就連平尚書事的荀攸也無從得知封事裏的內容。

    在荀攸與賈詡將盛裝封事的皂囊打開來看的時候,皇帝在一邊說道:“河東範先等案雖已了結,但戰境多虞,府藏罄竭,租稅無複可收,凡事皆仰朝廷撥付,宜早做修複。而河東地近冀、並,既望中原,是一處兵家要地,理應勸農積穀,為滅賊之資。”

    “王邑、杜畿、劉琬等人皆一時良吏,隻要服勤農桑,仰仗鹽池之利,經綸期年,必有資財以供軍國。”荀攸把封事轉遞給賈詡,說道:“至於郡守王文都於封事所言遷異地民人充實河東一事,臣以為實不可取。天下紛擾,又不止河東一地,若遷三輔、弘農之民,則土地空虛,征役不息,耗資甚巨。若是這時候突發兵事,又何來軍資禦敵?”

    荀攸一口氣說完,身子微微一側,看向賈詡。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皇帝隨口說了孟子裏的一句話,悠然說道:“荀君說得有理,我本也不打算詔準其議,隻是王邑的奏疏裏還提及地方改製一事,這才我等君臣今日議論的要務。”

    漢代的地方製度隻分為郡縣兩級,其上的州隻是一個官方劃定的監察區,刺史起初也隻是負責監察地方郡縣的六百石官員,其管轄範圍也隻有刺史六條。但隨著形勢的更移,刺史權限擴大,逐漸變為郡縣長官,這便是設計之初所未能預料的事情了。州郡縣sn地方製度依然有留存不易的必要,皇帝也沒想著去搞一個省出來,所以他在這裏借王邑的封事發揮的,則是具體的地方部門。

    就如皇帝手下有三公九卿分門別類為其處理政務一樣,州郡縣的長官也需要各種掾屬為他們處理具體事務,比如州有別駕、治中、簿曹等從事郡有功曹、倉曹、兵曹等曹掾乃至於縣也有類似的掾屬。

    這些職能在治理地方上的專業性和分工程度倒是都做到了,基本能滿足治理地方的需要,但依然存在著兩個弊端。一個是州郡縣長官自行征辟僚屬,而且屬吏皆用本地士人,這就導致地方政務通常被豪族把持,長官若是不與地方豪強合作,便很可能會被架空,陷入當初王邑初至河東的窘境。

    對於這個弊端,光武皇帝采取的是妥協懷柔的做法,直接以戶口耗少、官多役煩為借口裁撤了四百多個縣級機構,連帶著還減省了關東、河北各州郡縣的吏員編製,有效的縮減了豪強晉升的勢力。

    光武皇帝當初那麽做有許多不得已的苦衷,而皇帝則不然,他此時的法統、權威可比光武皇帝要強多了,自然不用擔心那些掣肘,手段也更為果決。光武皇帝好歹隻是n約束,而皇帝卻是把擅自征辟掾屬的門給直接堵死了:

    “郡縣五官掾、功曹等俗黨典選舉,皆授用本國人,無用異邦人者。這是地方陋習,不僅給豪強大開方便之門,更使郡縣割裂、生畛域之見。”皇帝一針見血的說道:“河東今後自郡府曹掾、至各縣掾屬,乃至於小吏,概不得擅相征辟。郡丞、縣丞、曹掾等官皆由朝廷經太學策試、或從三署郎官中擇優調派。至於小吏,也應仿照朝廷策試之法,由郡守組織射策,分派各縣為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