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2/2)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5210更新時間:2019-10-27 02:21:09

    荀攸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皇帝看穿,也未曾引起對方的反感,於是笑著回應道:“臣早有此意,隻是一時難覓良機,不知該如何進言。適逢來敬達受人指教,急欲出頭。臣心裏想著,不如順勢為之,好請命於陛下。”

    “你啊。”皇帝放慢了步子,任由坐騎沿著河堤小趨,荀攸雖是順勢而為,但他難道沒想過來敏這麽說會有什麽不利後果?若是皇帝心中早有定計,卻將來敏之言視為不識相的逼迫,那皇帝對來敏以及其背後黃琬的觀感又將如何?但這種使絆子的手段十分常見,隻要不鬧的太過分,皇帝向來也聽之任之。

    不過想歸想,皇帝也明白以荀攸為首的一行大臣,對尚書台改製後仍遺存的‘清閑’部門的疑惑,雖然表麵上不提,但已通過許多途徑旁敲側擊了。就如同這次,荀攸與來敏看似態度迥異,其實何嚐不是在唱雙簧?都想讓皇帝盡快把其餘的尚書職權明確下來,更進一步加大尚書台的權勢,乃至於就如來敏與荀攸所暗示的那樣,尚書管轄職權範圍內的各監,品秩與九卿等同。

    如今承明殿有司徒黃琬、司空趙溫、太尉董承,以及侍中楊琦、荀攸、尚書令吳碩等六人。各方勢力皆以皇帝是從,政治格局穩定,日常運作也有條不紊,可以想見,這樣一個宰輔集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皇DìDū不會進行人員調整。在現有權力存量分配完畢的情況下,要想壓得他人一頭,除了愈加勤勉任事,獲得皇帝寵信以外,就得自己想辦法獲取權力增量。

    現在的尚書台清閑部門中,就有尚書文禎、尚書郎馮碩兩個荊州人,以及不少潁川、汝南人,更別說,在尚書令吳碩以下,仍有個尚書仆射的位置久懸未決。這些人一旦獲得了比同吏部、度支部相應的職權,或是有人成為了尚書仆射,雖不能入承明殿,但也是一份舉足輕重的力量。

    “工部一職,我本意以營造、建設為主,考工、尚方等監,雖為百工,但實以鑄軍器刀兵之物為主,不宜納入工部。”皇帝一邊斟酌,一邊信口而談。他不願把軍工與普通的建設部門混為一起,對於工部的定位,皇帝是想讓它接過屬於‘司空’的權責,成為專門的交通、水利、大型工程的建設部門,同時也好為以後加強監察而提前明確職權:“都水、將作等監則不然,彼等權責分散,互不統屬,不便於朝廷集中調度,興辦大工。”

    荀攸聽罷,似乎仍有顧慮,捋須說道:“隻是尚書台自中興以來,權重無比,雖總掌朝政,但也從未有過直轄外朝的先例。早先陛下以刑部總廷尉、禦史中丞,監督法紀,也不過是事權,並非上下之屬。尚書名在少府屬下,與都水、尚書同列,總得先定下名分,再定權屬才好。”

    “尚書台作為內朝,早已不歸少府屬下,如今將這個統屬的關係也去掉,增加秩俸,使之名副其實,權位相符,也不是不行。”尚書令作為少府名義上的屬官,皇帝的高級秘書,即便權重,在品秩上也隻有千石。這種配置,符合任何一個帝王以小製大的心思,但皇帝卻輕易將其拔高、獨立,顯然是打算摒棄以往隻將尚書台視作製約外朝的幕僚的思路了。

    “這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乃至於左右丞、侍郎、令史,該增秩多少,荀君回去後先與黃公、趙公等人商議,之後再報呈。”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