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2/3)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8622更新時間:2020-09-02 14:44:16

    趙溫知道這是皇帝的另一套方案,倘若酒榷的阻力太大,便做緩兵之計,提出以後到了時候再解禁。隻要酒榷這個鹽鐵之外的專營得以實施,開了先例,以後推行茶榷也就不至於無例可循了。

    “陛下睿鑒。”趙溫應諾道,心裏卻在想自己的老家益州,西部高山之中多是青羌等族的聚居之地,高山高原,不耐農作,羌氐也少素食。故而販茶在益州周邊的獲利也是極為可觀,蜀郡趙氏早在茶葉興起的時候,便從皇帝隨口之談中發現了商機,如今一時要他準備割舍,趙溫心裏便忍不住計量了起來。

    “河東的鹽,難道都是官府售賣出去的麽?”皇帝清楚趙溫的底細,知道他在憂慮什麽,遂開口提點道:“也有部分是賣給商人,使其銷往各地。茶以後也是同樣,屆時會特定製度,以達兩全。畢竟商人也是我大漢子民,沒有一味貶低剝削的道理。”

    趙溫‘啊’了一聲,麵帶慚色的說道:“臣愚鈍,到底不如陛下睿鑒深遠,實在慚愧。”

    人都有私心,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利益的分配,隻要握緊了切蛋糕的刀,皇帝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陛下,快到時候了。”穆順在旁邊提醒道。

    皇帝隨手讓穆順去準備車駕,自己則站起身與趙溫一前一後的往外走著,邊走邊說道:“征辟管寧、王烈等人的公車,最後還是沒有消息了?”

    “唯。”趙溫緩緩皺起了眉頭,似乎感到有些棘手:“不說朝廷的公車,臣以公府征辟,彼等亦不肯受,可見是寄情於山林了。”

    皇帝克平天下,理當眾士歸心,一掃而盡天下賢才,不使滄海遺珠。於是接連遣派公車征辟名士、賢才,如張昭、張紘、宋忠、黃承彥等人,各拜大夫、博士不等,使人盡其才、又能削弱地方。

    征辟的名士大都流亡已久,眼見朝廷一派中興氣象,都渴望入朝有所作為,於是欣然接納。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給朝廷麵子,有的士人偏偏就不願接受征辟,例如從遼東回來的管寧、王烈,以及從交州避難而歸的許靖,都拒絕了征辟。

    皇帝本以為他們的故作清高,可一旦知道本來以及接受公車征辟的管寧,突然改變念頭,中途稱病拒絕出仕的原因後,立時惱怒了起來。

    “什麽寄情於山林?”皇帝冷笑著出門,俯視著底下擺好的車駕:“無非是借口見不得董承居公位,在那裏挾著聲勢邀買虛名。”

    “三公具瞻所歸,中興以來,莫非以名士任之。”趙溫措辭道:“士風如此,陛下切莫動怒,若是因此而傷士人之心,則悔之晚矣。”

    “意思是我所任非人了?”皇帝剛下了一級台階,立時站定,反問道。

    “臣不是這個意思。”趙溫站在皇帝側方,向皇帝微微躬身道。

    “那他們就是這個意思!”皇帝忽然氣衝衝的說道。

    像是管寧,本來在遼東時就受到朝廷征辟,乘坐公車回到中原。他本想趁著朝綱恢複清明,入仕為官,誰知私下有人向他談起,朝廷三公,竟有董承之輩魚目混珠,

    “三公之官,乃聖王所製,非道德崇重則不居其位。”管寧當時半途下車,對挽留他的人這麽說道:“董承何人?敢竊據公位?吾豈能為之下,廟堂無賢士,不如隱於山林。”

    其他人如王烈、許靖的反應也大抵如此,皆是著意打聽了一番三公者誰。待聽到太尉乃董承之後,哂笑連連,拒絕征辟,隻是說話沒有管寧那麽直白、那麽得罪人。

    在趙溫看來,這也不能說是他們刻意針對董承,而是依漢家製度,尤其是光武中興以後,曆代三公,絕大多數都是出自於海內名士、或是世家大族。古之三公,坐而論道,納言補闕。從星象來說,三公就對應著天子身旁的輔星,理應由道德水平高的人物作為士人楷模無論這個人有沒有真才實幹或者相匹配的權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