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2/3)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8540更新時間:2020-09-02 14:44:16

    盡管太學五科實行了數年,但在沒有見到成效的情況下,時人的思維慣性依然沒有得到改觀,許多人仍是以明經科為重,治劇科次之,其餘諸科皆為末學。每年的太學招生,都是明經科報的人多,豪強大族也都是選擇的明經,至於其餘四科則多為寒微。不能在名師大儒座下學習經義,而州郡舉薦‘孝廉’、‘茂才’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嚴苛,如今不光是被舉薦者要統一到公府進行策試,就連未來三年內被舉薦者若是出了道德等方麵的過失,舉薦者也要受到連坐。

    經過朝廷對察舉的日益整頓,地方郡守縣令也不敢輕易舉薦,豪強大族少漏子可鑽,為了進入仕途,隻能寄希望於朝廷中央開辦的學校。與太學擁有各類科目相比起來,國子監隻按經義分科,對於傳統豪強士族來說,國子監是比太學更要好的去處。

    選官任官的方式與途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大量人才被引流至太學,按照皇帝所製定的策試規則進行選用,雖然皇帝並沒有直言要廢除察舉與征辟的製度,但在有識之士的眼裏,就算不廢除,以策試選任官員的製度必將取代以往一旦舉薦便能授官的粗獷流程。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不適應潮流的改變,試圖提出異議並阻撓;而有的人卻懂得主動順應時勢,並將身邊的人拉入這股潮流中去。

    “隻不過,朝廷養士不易,國子監雖比同太學,但到底是尊貴些。”吳碩直直的盯著荀彧的眼睛,似乎想從中捕捉到一絲確定:“所以這束脩自然不能如太學那般流於形式,記得當初我拜名士為師,光是束脩便交了上千錢。”

    名士大儒收門生往往逾千數,隻有天資過人、或者是親故、其他大族子弟才是象征性的收取束脩,而像是一般‘站聽’、‘旁聞’的門生則是會收取很高的束脩。荀彧聽到這裏,心裏頓起輕視之意,吳碩既然沒有說出師傅的姓名,想必也不是什麽名士。

    “新招國子監生三百人,隻收束脩千錢?”荀彧微微挑眉,說道:“區區十五萬錢,於朝廷而言不過杯水車薪。”

    吳碩有些訝異的看向荀彧,一時竟弄不清楚對方究竟是什麽意思,在對方的注視下,吳碩隻好說道:“那就萬錢,如何?這樣一來,國子監每年可得三百萬,這錢可以用於太學,正好合乎文若所言‘損有餘而補不足’。”

    “一切都依吳公。”荀彧微微頷首,做足了儀態,仿佛他才是貨真價實的尚書令,吳碩隻是向他問詢意見的屬吏。

    有些人天生就有名臣的風範,而有些人無論怎麽去模仿都像是跳梁小醜,吳碩很快也察覺到了兩人之間異常的相處模式,神色不由尷尬了幾分,輕咳一聲,旋即起身走回自己的主位坐下。

    事情到此就算了解,吳碩以本人的名義在年後向皇帝提出擴招國子監的獻策,算是他邀買士心的舉措。而每名新晉監生需納的萬錢束脩,也能為朝廷提供一筆財源,雖然在荀彧看來,皇帝勢必會將這束脩的錢再往上提,而提的越多,所受的壓力與非議也就越大,承壓之下,再談妥協就容易了。

    夜色已深,承明廬依然亮著燈,今夜在此值宿的正是侍中荀攸。

    明天一早的正旦大朝是最重要的大典,不僅是皇帝光複天下之後的第一次大朝會,更是要在此宣告決定未來數年大勢的時刻,不容有絲毫差池。所以司空、錄尚書事趙溫;侍中、平尚書事荀攸;尚書令吳碩等人紛紛值宿宮中,以備非常。

    夜深難寐,荀攸裹著厚厚的大氅,在溫暖的承明廬內烤著炭火,斜靠在憑幾上借著火光看書,一隻陶壺半埋在熱灰裏,正滋滋的往外冒著水汽。

    門從外間被人敲響,荀攸眼皮動也不動:“有何事?”

    皇帝有時晚上談興大發,常會半夜命小黃門至承明廬喚人共敘,有的人不堪其擾,有的人則視其為接近皇帝的契機,每每在夜裏熬夜晚睡、守株待兔。荀攸不常值宿,但也知道皇帝有這個擾人的癖好,好在皇帝也通情達理,每次都會預先使人過來看值宿的睡著沒有,倘若睡著了便作罷,沒有睡,便徑直往點燈的房間過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