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2/3)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8730更新時間:2020-09-02 14:44:20

    黃琬自然沒有什麽異議,點頭稱是。

    “今天下之民,北多南少、東多西少。以往關東、河北之地,一郡便養百萬民,而益州、交州之民尚不及中原大郡,其土地不可謂不膏腴,卻民戶稀少。所謂損有餘而補不足,若能募中原多餘之民,遷之於南,任其屯墾,豈不兩便?”尚書令吳碩也想到了一點,也主動的提出自己的建議:“朝廷不妨應募無地之民徙往他處,凡是如此,皆免去三年算賦。”

    吳碩這樣說是有先例可循的,早在孝武皇帝時期便有官府募民屯墾邊地,譬如朔方、五原、河西諸郡。隻是這些地方的自然環境都比內地要惡劣,吳碩卻想到了移民氣候溫暖適宜的南方,不得不說他也是各有想法的人。

    王絳在一旁看到眾人七嘴八舌的對口賦、算賦修修改改,大有將‘薄賦’徹底貫徹其中之意。按照他們的改法,今年的算賦與口賦最後收上來恐怕還沒有去年的一半,再加上深受裁減的更賦,少府收上來的錢少了,王絳在朝廷上說話的分量也要輕了。

    他心裏未免有些懊悔如何提起了算賦,讓他們有了裁減的借口,雖有心挽回,但在一眾重臣麵前王絳卻是有苦難言。

    “這樣與屯田又有何異?”劉和身為大司農,屬下主管民屯,利益相關的事情,他自然要插上一嘴,無意間倒是為王絳解了圍:“依臣之見,可由官府盡收當地無主之地,募流民屯墾,或是移至邊地屯田。由大司農於各郡縣分設農曹掾,與軍屯互為表裏,以成其事。”

    “分田之術,屯戶與官府向來以四六、或對半而分,雖免徭役,然屯戶仍有不便。”吳碩自覺被劉和否議,麵上有些不好看,略提了聲調說道:“當年朝廷募民屯田,是為安頓流民,充盈糧儲。如今仍議民屯,田租形同十稅四、五,似與朝廷恢複‘三十稅一’之策有所抵牾,倘屯戶與黎庶相聞其詳,心中難免會多有不平。”

    “古人言,民患寡而患不均。”黃琬深深看了吳碩一眼,難得的附和了一次對方的話:“如今天下罷戰,不妨賜田予屯戶,任其自力,與尋常農戶無異。至於軍資糧儲,仰賴各地軍屯可矣。”

    “僅關中一地民屯,每年可供太倉數百萬斛。朝廷屢次征伐,民屯出力甚巨,如今豈能一言頃廢?”這簡直是要削奪大司農的權柄,劉和年輕氣盛,仗著與皇帝親信,直接在殿內言道:“臣萬不敢附議!”

    “屯戶與黎庶田租不均,遲早會生事端!”話題一旦牽扯到現有的屯田製度,楊琦當即抓住契機,很快與黃琬等人達成一致:“田租能繳三十稅一,又何必與官府五五對分?據說這兩年為了支應戰事,屯戶田租已是十稅六、七,生存艱難,不得不另外種稗子為口糧!昔年朝廷征戰急需,不得不如此,到也好說。如今雖海內太平,然長此以往,屯戶必逃亡四散,流民勢將蜂起……安靜不易,此事不可不慎,還望陛下睿鑒。”

    按楊琦、黃琬等人的說法,屯戶與自耕農同樣是給官府交租,一個是十稅四、五,一個即將恢複三十稅一的低租稅,兩相比較,自然會引來屯戶心中不平。可是屯戶早先就是破產的無地農民,朝廷收留彼等、給予田地以及生產工具,平常時期又不用服徭役。

    在生產方麵,屯戶可以不違農時,集中力量興修水利,有條件精耕細作,能極大的提高糧食畝產。雖是五五對分,其實落到手裏的,跟流亡時衣食無依相比已經好太多了。

    如今將屯田分配給屯戶,散做自耕農,雖然為朝廷省去了一層管理的麻煩,但彼等從此抵禦風險的能力就變低了,此外還要重新承受更賦等等。稍有不慎又會走上經營不善、破產、被豪強兼並的老路……

    黃琬、楊琦等人提出這個意見固然有多半是出乎公心,希望能緩解屯戶沉重的剝削、彌合屯戶與自耕農之間的矛盾,防患於未然。但另一方麵,又未嚐沒有自己的私心即便連他們自己都不曾發覺這一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