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未戰先定(2/2)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4302更新時間:2022-02-19 15:26:31

    “蓋順身為主將,周瑜言其治軍不嚴,有並州刺史等上疏佐證,應是屬實,臣以為理當詔責。”楊彪被點名後不急不緩,慢吞吞的說道:“然移駐一事,勢當必行,臣以為移駐雲中之時,著意整頓,兼防鮮卑,可一舉兩得。”

    皇帝點頭道:“孫策很早就從西河移駐了朔方,雲中收複後,扼守關塞,地近漠北,確實要讓蓋順移駐過去。忘戰必危,不能在後方安逸太久,就從而懈怠了。”

    接著,他又問:“幽並軍旅大體無虞,河北諸倉的儲備如今可還足夠?”

    建安六年的時候,還是大司農的劉和就與屬下太倉令等人籌辦打造糧草等物資儲備體係,按照甲乙丙丁四個等級在各地建立‘太倉’。當時為了太倉的主要功能,導致太倉令國淵與時任均輸令的麋竺發生了不少爭執,前者認為太倉隻能用來賑濟這些基礎功能,而後者卻將其延伸至了商業貿易,利用太倉龐大的物資儲備參與市場。

    爭論最後以劉和被外放吳郡,麋竺接任大司農而告終,整一套太倉儲備體係也按照麋竺的規劃進行。麋竺極具商業頭腦,在他的規劃下,各地‘太倉’平時儲備糧食等物資、參與市場貿易,控製物價;特殊時期用於賑濟災民、供應軍事行動,成為朝廷調節市場,維係民間穩定的重要工具。

    六年過去,這總計五千餘萬石的儲備體係初顯雛形,待其徹底完善時,進新出舊,倉儲總量基本不變,出入循環,朝廷將不用擔心後勤、賑濟問題。

    負責朝廷庶務的荀彧立即答道:“據大司農、度支部尚書與冀州、幽州刺史奏報,近年河北等地五穀豐登,社稷安寧,其渤海倉、廣陽倉、巨鹿倉漸已充足,可全力支應戰事所需,不必再從民間征集糧草。”

    “嗯,這就好。”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明麵上的情況有各地奏疏,私底下的情況有繡衣匯報,他所知道的基本也是真實數據:“麋竺籌建太倉,於國有大功,封都亭侯。”

    見荀彧答喏,皇帝心中一動,又接著道:“泰山太守呂虔討伐臧霸有功,封關內侯。前日得其奏報,反賊臧霸等眾授首,琅邪王劉邈所申之冤訴,也就此結案,下詔給琅邪相趙該,以後務必要安靖郡國,輔佐劉邈謹守藩王之禮。”

    說到這裏,曹操等人心頭的巨石才算落地,皇帝親自蓋棺定論,將所有責任都扣在臧霸頭上,再不往上追溯,也算是給雙方都有一個交代。

    “臣謹喏。”曹操、荀彧等人立即奉詔。

    “東郡太守夏侯惇熟悉兵事,調他去滇州做典農中郎將吧,滇州蠻多漢少,他多召集漢民在滇州擇地軍屯,用心輔佐刺史王商。”皇帝又給了一個棗後,便就此揭過,開始與眾人商議起鮮卑大人軻比能、素利出兵想出兵參與討伐三郡烏桓的請求。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